文/王乐乐
最近,河北枣强女生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引发热议。她说,“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和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其实她真正传达的意思并不是感谢贫穷本身,而是感谢贫穷带给她向上的力量”,这一点央视网的这篇文章已经解说地很到位了。
王心仪自幼家贫,却一直成绩优异,今年以707分的高分考取北京大学。她没有因为贫穷放弃梦想,选择了她最向往的学府和最热爱的专业,真的很好。
人只有做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也更容易获得成绩。而且跳出狭隘的世俗生活看,人这一辈子,真的不长,如果有一条路是能使我们最大程度上感到幸福的,尽量选择它吧。
为别人而活的人最容易进入的一个心理模式是:你看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你却不知感恩!自己活得没有自我,再用自己的“牺牲”去道德绑架别人!这样的人看似无私,实则是真正坏。
我的观点一向明确:除非逼不得已,否则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人生的路。王心怡的状况显然还没到逼不得已的时候。
再说了,文学专业未必就赚不到钱,我留意过,很多新媒体大伽就是文学专业的,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专业技术知识也会越来越值钱,因为经济越发达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多样化。
我大概高二时,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那时候智力还没有完全发育,一知半解地一本本吞下各种文学名著,很痴迷。直接结果是,期中考试数学不及格(40多分吧),爸爸开家长会回来大骂了我一顿,从此放下文学,一放就是9年!
后来我常常想,如果当时我父亲有更好的引导方式就好了,如果他不是用强制禁止的方式就好了。记得最清楚他当时说的一句话是:“以后可别像林黛玉那样哭哭啼啼!”那一天我在看《红楼梦》,那一天,我哭得很惨。
有趣的是,我爸爸年轻时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作家。命运弄人吧。
我没有恨我爸,他只用他认为对的方式逼我考上大学罢了,毕竟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我不能要求他做他能力之外的事情。而且当时我家家境真的就跟王心怡现在的家庭状况一样,贫穷窘迫。我父亲也是别无选择。
我大学学的专业是药物制剂,谈不上喜欢,甚至可以说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浑浑噩噩。
所以说,《感谢贫穷》应该改成《感谢妈妈》,是她妈妈那宽阔包容的早期引导教育和伟大的母爱,使她走到今天。她没有被贫穷摧毁吞噬,像其它穷人家的孩子那样早早嫁人再次重复她母亲那样的苦难,这些都要感谢她的母亲。
王心怡确实深深明白。
我也时常心存感恩,我读书时虽然家里经济不好,但我父母仍然竭尽全力送我读大学,他们已经给了我一个足够好的起点。我不能自私地要求他们完美。
出社会独立以后,我就不再按父母的意志活了,除非逼不得已,否则我一定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当然也知道要报答父母,但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和顺便照顾父母并不冲突,完全可以同时进行。
王心怡,她是一个灵魂富足而自由的人。

还有一点,当你失去自我,活得不快乐时,最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一个长时间郁郁不乐的人,不是身体就是精神,总有一样会出问题。
一辈子不长,对自己好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