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技术:企业如何从“山寨”到创新》读书复盘
本书应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重新为我们定义了“模仿”这看似贬义的行为,同时无论是商业还是学习方法的理解上,我们都将获得新的启迪。
一)模仿创造伟大的革新
中国制造在闻名世界的同时,同生的“山寨文化”也被人不断诟病。但是,我们先不要忙着批评,仔细分析那些伟大的公司后,就会发现它们的成长历程似乎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天才式的革新从一开始几乎都起步于模仿。
怎样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成功模仿的秘诀又来自哪里?我们又该如何从单纯的模仿中得到顿悟,最终独树一帜,成长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模仿促进有效的学习
跳出商业的思维去考虑“模仿”这件事,模仿可以带领我们快速入门,从而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风格体系。那如何在学习中去看待模仿这件事呢?我们又如何在模仿中走向创造呢?
(一)我们该不该学会模仿?
“模仿”似乎一直都自带贬义。的确,模仿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规避风险,甚至可以说是懒惰的体现。采取与竞争对手平行的模仿战略,也确实没什么独特性和创造性。如此模仿,即使正确,也会让人觉得无赖。想一想吧,你学会写字难道不是从临摹开始的吗?
事实上,追求独创性的重要前提正是“学会模仿”。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也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没有模仿,人类的文明就不能代代流传并不断积累、创新和增加,模仿——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二)模仿究竟是怎样的行为?
在模仿之前,我们要确定模仿的对象、模仿方式和认知当前的模仿水平。即便我们找到了优秀的模仿对象,如果只是单纯地照搬他的行为,往往是无效的。
因为模仿是一项需要高智慧的理性行为,而“智慧”正是解释“模仿悖论”的关键。换言之,不拥有智慧的模仿者是无法真正模仿到他人的精髓的。
世界上的模仿至少可分为正反两种类型。
一是从优秀的样本中获取灵感,得到自己的独特构思;
二是从负面的样本里找到创造性的模仿。负面的样本可以来自于竞争对手,也可以来自于自己或者别人的错误结果。正如哲学家蒙田说的那样,聪明人向傻瓜学习,比傻瓜向聪明人学到的更多。
说了这么多,下面来看日本的成功的案例:7-11零售店。
日本7-11的模仿超越
麦当劳、肯德基让特许经营权的概念被世人所熟知,美国7-11正是模仿了这样的概念,建立了零售界的特许经营权系统。
日本7-11继承了美国7-11的特许经营理念,但并没有止步于此。它通过改进信息网络、物流网络等措施,增强加盟店与总店相依相存的粘性,重新完善了这个系统,让其在后来“山寨丛生”的模仿中脱颖而出,而美国7-11从属的南方公司多年后却陷入了危机。
所谓在“模仿中超越”,这就是例子。7-11都通过模仿和改进,最终取得了超越原创的新生,而成功以后的它们又会不断成为他人模仿的对象,这就是模仿的连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