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瓦蓝的天空挂着一朵孤独的云,丝毫挡不住烈日的炙烤。干枯的乱草上,夹着麻布衣衫的他!北风掠过,几棵泛黄的车前草折断了腰。他瞄了下眼前的黄牛,扬起手中的鞭子,匆匆远去……
姥爷那年11岁,年龄虽小,身材高大,每天给人放牛,为的不是赚钱,而是吃一口饱饭。长大后,姥爷凭借聪明能干的本事,逐渐当上了屯长,深受敬重,人称“罗大坚决”。
中年时的姥爷住在双城市水泉乡的农村,沃野千里,地广人稀,远有活眼好温泉,近有高粱玉米地,小麦年年遍地黄,大豆家家堆满仓,虽然全国政治动荡,东北这块沃土依然平安,当时还率先通了电,有了电灯、电报之类。
姥爷深知自己文化是短板,大队里开完会,都要借着散会时间,学上几笔汉字,念上几句古文,为后来母亲的成长受益匪浅。
说到母亲,生来聪明伶俐,天性活泼、爱干净、爱读书,又十分孝顺。自从母亲出生,家里像添了块活宝,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母亲的童年是苦难的,姥姥有次打水不小心打断了胳膊(后来土医生给治疗,竟然把肘关节接反了,弯不过弯儿,只能直直的伸着),从此不能干重活了,母亲小小年纪便担起了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直到9岁了才读上一年级。
母亲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还当上了班长,每天不能迟到,要去喊上课、起立、敬礼。放学了又要飞奔回家,帮家里做家务和农活儿。经常忙到作业都没时间写,只能第二天起早去写,写完了还要给姥姥做好早饭才飞奔到学校。
农忙季节过去,特别闲的时候,才有时间跑出去和村里的小朋友玩。编小辫,踢毽子,跳皮筋,踩方格,蛤喇哈,扑克牌蹦炸勾,听杨大爷讲鬼故事经常吓得不敢回家……都是母亲童年无穷的乐趣。
文化大革命那年,母亲刚刚9岁。那个年头,挨饿是经常的事。母亲经常坐在炕头哭着说:“猪吃啥,人吃啥……”
后来,母亲在学校做了红卫兵代表,每天其他同学都写大字报、批判老师,只有母亲没有写,老师走过来问她:你怎么不写?母亲说:“老师没有错,我不写!”老师一愣,还没有学生敢大胆维护老师的名誉呢,都是随波逐流,母亲的“另类”行为让老师又爱又敬。
那时候母亲的村子没有学校,每天要跑三里地二道岗去邻村儿上学,放学要给家里做家务、农活。直到15岁那年,随姥爷搬家搬到了五常市光辉乡(现在叫龙凤山乡),一切发生了变化……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