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这节课的一开始,于老师就让学生背诗词,并把《卜算子·咏梅》这首诗的题目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有没有会背诵的。
学生没有背诵出来《卜算子·咏梅》却背诵出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这也没关系,于老师就从这首词当中,引出了今天的课——《卜算子》,并且介绍两首《卜算子》,一首是毛泽东写的,一首是陆游写的,“卜算子”是词牌名。
这样的一个开场白,一下子就把两首词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头。
2
在进入诗词之前,于老师注意到了毛泽东诗词前的那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并且说,如果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词的意思就领会了。
在学生自己读之前,老师还一再提醒,要凭借注释,自己读,能读多少能理解多少,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急着讨论。
这里的重点是朗读,要求把诗词内容读得正确流畅,字正腔圆,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位的要求。
想起来我自己的语文课,每一次开始讲正课之前,总是要求学生每一个轮流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畅才开始讲。
学习语文,读,是第一位的要求。
于老师的这节课,也让我再次铭记了,确立了这一点。
3
读书切忌太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于老师让学生再一次的默读两首词,把两首词的意思基本上读通了,然后再来考虑词作之前的那句话:反其而用之,用和之分别是什么意思。
在这时候,展开小组里的交流,进行小组合作。
班级的学生分组而坐,就是为了方便课堂上的讨论。
没有讨论的课堂,不能叫做课堂。
只有展开讨论,孩子们的生命才可以互相碰撞,读书的理解才可以互相撞击彼此,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又通过小组内的发言,很快就理解了,用和之的意思,师生之间共同进行讨论。
这一个讨论的关键词就是反其意,这个词语,就是老师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和学生学习这两首诗词的金钥匙。
4
于老师就给学生出难题,让学生认真读,认真想,比较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这无疑就是在引导,学生要学会比较。
学生在读词作的过程当中,于老师行走在学生中间,告诉学生要注意在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眼做个记号,这样会帮助自己理解。
学生自己读好了,再一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于老师一边走,一边和几个小组的讨论进行交流。
学生总结出来,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呢?
陆游笔下的梅花有这样的特点:凄惨,悲哀,悲伤,孤独,悲观,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孤芳自赏。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勇敢,坚强,大度,奉献,无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于老师做了总结,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要借助时代背景,把学习的内容,转到下一个环节。
5
写作背景的不同,具体是什么呢?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作品,如果能够了解,那么对这两首词的真正意义,意思会更加清楚,更加明白。
于老师先出示了陆游情况的资料,紧接着又出示毛泽东创作这首诗词的情况。
针对这样不同的写作背景,于老师让学生读过之后,结合诗词的内容,来理解诗词中蕴含的特殊意义。
在理解陆游孤芳自赏的这种精神的时候,于老师让学生背诵了陆游85岁高龄上写的作品《示儿》,也是陆游的一首绝命诗。
于老师的话语铿锵有力,震撼人心,有时候因为这样的环境对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孤芳自赏的情怀更加理解,更加钦佩。
在毛泽东创作的背景下,让学生更加理解了毛泽东的作品,是要鼓励全党同志要敢于和一切苦难做斗争,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领袖的胸襟。
6
这节课到了尾声,于老师归纳了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是反复读,并借助注释,帮助理解;
二是要理解创作背景,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两个人的作品,味道各不一样,学生练习朗读,并鼓励十分钟内完成背诵。
熟读成诵就是这样要求出来的,只有读熟了,才可以言及其它。
读熟了以后,再要求背诵。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pk,并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表情。
这是很独特的一环,表情反映心理,一种内心情感的外显,真是太令人震撼!
读完了,于老师还把自己的书法呈现给孩子们看,希望学生把字写好!
7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在内容的理解上,还有背景的不同上,两次进行了对比阅读。
一节课中,两篇文章同步进行,第一个意识,就是拓宽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这样的举动同时告诉我,语文课,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起点,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循着这个起点,给学生拎出一条条清晰的阅读线索。
这是一种顺藤摸瓜式的拓展阅读。
通过对比式的阅读,不仅对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人物,对思想,对情感,都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批注,学习思考,学习在相同中提炼关键知识,在不同中寻求各自的特点。
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中来进行自己的对比阅读,增加课堂的阅读量,这也未必不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