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想看这一本书,终如所愿。从书中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但很细腻的描述中,感受到来自于钱钟书和杨绛不言说但深厚的夫妻感情,感受到他们对女儿钱瑗(圆圆)深深的爱意,以及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那股血浓于水的亲情,他们互相怜惜、互相照顾、互相扶持度过了人生很长一段时间,结局虽是“我们仨失散了”,但真希望是好似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一、携伴牛津求学
青春年少,即将满25岁的他和不满24岁的她,一同踏上了牛津求学之旅,两人作伴,可说一路“红尘作伴”但却未能活得潇洒,更多的是相依为命。
起初在老金家做房客,后又搬入新居,在新房子里一起研究菜品,做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过着属于两人的二人世界,一起“玩着学做饭”,他开心,她也开心。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因为有着彼此的陪伴,对家的思念总会得到别种安慰。
二、他说只想要女儿,像她的
暑假去巴黎游玩了一圈回来,怀孕了,身为人母的她想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
阿圆在夫妻两人的殷切盼望下来到我们身边,虽过程有点痛苦,但好歹也是他得意、喜欢的女儿。在住院的日子里,他一个人过日子,时常如孩子般告诉她:“我做坏事了”。而她也说了让他宽心的话:“不要紧”,因为一切她都可以做到,能洗,能修。总因为有她的存在,才可以让他感受到真正的放心。
三、为国而归家心切
国家被外人侵袭,家乡被日军占领,妈妈在逃难中逝世的打击,回家无论是为国,还是为家,都是必然结果。他回清华教书,而我回到钱家,等待他的归来。
1938年暑假,他由西南联大(清华当时属于西南联大)回上海,一家人团聚,但是爹爹(钱钟书的父亲)和他出现了关于在哪任职的分歧。而她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但也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故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
她对于他的尊重不言而喻。
之后的他听从父命,她没给她增加苦恼,默认支持他回蓝田。
虽然和他分隔两地,不在一处生活,但他那边的事她大抵都很清楚,因为他写信很勤,还特地为她记下详细的日记。
好似可以通过笔墨抒发他内心难以言说的思念,写的越多,思念是不是会少一点呢?
四、圆圆聪慧过人
坐上去蓝田的渡船,只能默默思念他的女儿圆圆,而圆圆似乎还是个不懂得思念为何物的小孩子,但她识字的速度和聪慧的天资让很多人忽略掉她的年龄。
大姐称赞“圆圆头识字”;爸爸(杨绛的父亲)说:“过目不忘是有的”;帮小阿姨阿菊找到妈妈的地址;从《童谣大观》中找到大姐姐说的“瞅”字......虽然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但是会学着爸爸把“格物致知”的本领做到极致。
圆圆的乖巧可人赢得了外公的特别宠爱,午睡时和外公睡一床,枕着外公最宝贝的枕头,认定她为“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一人耳”,也赢得了舅舅的无限宠爱。可随着爸爸的回归,圆圆好像变得“不那么乖巧了”。
五、爸爸是圆圆最好的玩伴
1941年,圆圆爸爸由陆路改乘轮船,辗转回到了上海,一家人终在上海相聚。
圆圆和爸爸因“谁认识妈妈的时间比较早”这一“较量”很快的熟络起来。接下来的日子里,圆圆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她说“从前,圆圆在辣菲德路乖得出奇,自从爸爸回来之后,圆圆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简直变了个样”。
这段时光给圆圆留下深刻的印象,临死前,在病床上还写着《我们仨》,第一节就是《爸爸逗我玩》。
其实不光小时候,圆圆长成了钱瑗,留校成为了助教以后,也会和爸爸一起娱乐,干别人都想不到的事情: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然后说各个桌上正上演的“大戏”。他们凑在一起,总会有无穷的乐趣。
六、这场宴席,终散场,留她一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生了场大病,之后又到处搬家,日子艰难了些,但总会得到许多年轻人的照顾,也算是可以安居乐业的生活着。这地方虽“斯是陋室”,但在这间屋子里也完成了他翻译毛主席诗词的工作。
再后来,圆圆出国留学,她和他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三人在不同的地方想念着彼此,用“石子”(记录琐琐碎碎的小事)来寄托思念。
圆圆在成长,有成就,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认可和赞赏,身为父母的他和她好不自豪,可是这也代表着圆圆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身体终吃不消,1994年和1995年,两年间和她爸爸相继住进医院,后来听人谈起,圆圆知道自己病得厉害,但是她很坚强,并且一直在惦着她的爸爸妈妈。
生活没有小说那样的结局,没有从此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有的只是离别。
1997年早春,钱瑗病逝,1998年岁末,他去世,三人至此失散。

这本书,虽也写了关于国家、关于革命,关于这些年发生的种种大事小事,但都不如这细腻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钱钟书老先生和杨绛女士平凡的爱情和生活,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相互羁绊和爱怜,都表露无疑。
两位老人几十年的相伴,从英国,法国到中国,义无反顾的相伴左右,生活上的磨难和日子的操劳并没有冲淡彼此的感情,反而更多了一份相濡以沫的坚守。
亲人离世,杨绛女士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写书)留下了对他们的思念,而这份思念,我感受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