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一回中,宋公明回老家把老爹宋太公和弟弟宋清搬到梁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逍遥快活。宋公明的孝心感动了入云龙公孙胜,想起了远在蓟州的老母亲,因此向晁天王请假,要回家看望老母。
临别前,晁盖说:“一清先生,此去难留,却不可失信。”公孙胜说:“重蒙列位头领看待许久,小道岂敢失信,回家参过本师真人,安顿了老母,便回山寨。”
可是,公孙胜食言了,违背了当初的诺言,一去不复返了,不仅不复返,还杳无音信,隐姓埋名,躲了起来。第一次戴宗、杨林两个来找他的时候,一点消息也没打听到。第二次戴宗、李逵来请,公孙胜表明了态度,不愿再回梁山。只是被李逵所逼,没办法,搬出老师罗真人来,其目的无非是想推脱掉李逵的纠缠。
公孙胜为何食言?为何违背了当初的海誓山盟?没错,他遭到了排挤,遭到了宋公明的打压。这就又回到宋江架空晁盖的问题上来。宋江上山之前在江州就有了一次很明显架空晁盖的行动:
宋江起身与众人道:“小人宋江,若无众好汉相救时,和戴院长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如何报答得众位?只恨黄文炳那厮搜根剔齿,几番唆毒,要害我们。这冤仇如何不报?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做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那时回去如何?”晁盖道:“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提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队人马,一发和学究、公孙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仇,也未为晚。”宋江道:“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够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
上山之后,宋江又自编自导了一出上应天意的好戏:宋江说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一事,说与众人:“叵耐黄文炳那厮,事又不干他己,却在知府面前胡言乱道,解说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不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动刀兵之人,必是三点水着个‘工’字,不是个‘江’字?这个正应宋江身上。那后两句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以此拿了小可。”
这些,公孙胜无不看在眼里。而公孙胜是追随晁盖的,对晁盖忠心耿耿。当初劫生辰纲的时候,他特意从蓟州千里迢迢赶到山东郓城来找晁盖。这是一件灭九族的事,两个人之前并不相识,可是两个人却达成了一致,一起干了这件灭九族的大事。晁盖在公孙胜心中的地位,是宋江不能比的。他对宋江的这些举动是有些反感的。
宋江这边呢,上山之前就已经在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了,他的“江州帮”就是一批不小的势力。他上山之后又逐渐地把梁山的二把手吴用拉拢了过来,“每日筵席,饮酒快乐,与吴学究看习天书”,其实,什么狗屁天书,根本就不存在的,在后来的大小战役中,一丁点儿作用也没发挥。因此,宋江是在拉拢吴用,同时和吴用一起研究还有哪些人可以拉过来,对那些拉拢不过来的要用什么办法除掉。
公孙胜自然在被除掉的名单里,他不会像吴用那样背叛晁盖,如此,他自然会屡受宋江和吴用的排挤。最后被逼无奈,不得不离开梁山,他实在看不下去宋江和吴用搞的那些乌烟瘴气。
宋江后来派人去请公孙胜,因为在打高唐州救柴进的时候,没想到高廉会法术,宋江的天书根本不是人家对手,没办法,才派人去请公孙胜。公孙胜后来虽然回到梁山,但是仍没有得到重用。晁盖死后,卢俊义上山之前,他应该是梁山的三把手,是领导班子成员,可是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力,一些大事的决断都是宋江和吴用两个决定。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时候,虽然把公孙胜排在了第四位,位列吴用之后,同为掌管机密军师,可是,很明显,他并没有什么实权,每一次大的决断都是宋江和吴用定的,根本不通过他,甚至连他的意见都不征询。只有在遇到也会法术的敌人的时候,才会派他出去耍一耍。
他的这种境遇,他的老师罗真人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在戴宗、李逵来找公孙胜的时候,罗真人对公孙胜说:“吾弟子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
总感觉罗真人这句话说的有些突兀,不明不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现在看来,他所说的“火坑”应该指的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上尔虞我诈的“官场”。公孙胜是一名道人,学炼长生是专业,职场学问就是一片空白了。因此不适合在梁山“官场”里混。
宋江的心腹戴宗也看破了宋江和公孙胜之间的这种关系,他清楚宋江并非真心要请公孙胜上山,公孙胜也不会死心塌地做宋江的心腹。因此,罗真人阻拦公孙胜回山的时候,戴宗说:“容乞暂请公孙先生下山,破了高廉,便送还山。”意思是,只是请你回去暂时帮忙,你要不愿留在梁山,帮完忙再送你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