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能力,是社会能力发展的第一能力。《成长的烦恼》中爸爸口头禅是我想和你谈谈,就算是被孩子气的心里万马奔腾,依然有暖心的开场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比方说,你怎么了,怎么穿的这么单薄。他还常常找机会对孩子说,我很赞赏你,你真是了不起的孩子。这样的中心句可谓定海神针,肯定了孩子,又解决了误会。
爸爸对孩子要保持稳定的语调,坚定的语气,对于原则性的问题要零容忍,孩子做了欺骗别人的事情,爸爸说,我们一起去面对。如果爸爸用了错误的沟通方式,会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建立不健全的社交模式。
要给孩子好的感觉,只有更好的感觉,才能做得更好。如何让孩子有好的感觉,首先就是用心倾听。
孩子天生有表达的欲望,比如8岁前话特别多,家长千万不要抱怨孩子话多,烦人,甚至制止孩子说话。孩子的思维还在形成期,如果家长经常打断、插嘴或妄下评论,孩子会觉得自己讲的东西并不重要,甚至觉得我并不重要,会关上心门。只听不说的真正意义是尊重孩子。
第二,要共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说。家长手握权威和爱,很多时候亲子沟通不通的原因是权威看得太重,忽视了爱。家长放下权威,爱就会滋生。
第三诚恳建议。如果孩子跟我们说了心里话,接下来我们首先肯定孩子的某些观点,要具体的表达,比如可以重复孩子说的话,给予诚恳的肯定就会让孩子感觉很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在可控的范围内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比方孩子偷玩游戏,可以问孩子为什么,然后肯定孩子口才不错,妈妈被你说动了,如果不玩这个游戏会怎么样?
听完孩子的解释可以说,那你每天做完功课玩一刻钟好吗?大大方方的玩。这就是共情也是理解。
不过除了游戏还有很多可以交流,比方交流你看过的书啊。这就是作者亮出的最后的底牌,诚恳的建议。
事后孩子采纳了作者的意见,经常和同学们交流他读过的故事,为了分享更多的故事,他读书的兴趣也更浓了。
工具2,不做家庭中的职业差评师。不要动不动给孩子差评,语言暴力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身体的伤害还可以痊愈,心灵的伤害无法修复。
画家陈丹青说,我们最好不要对孩子说很多属于价值判断的词。比方可以评价孩子的画interesting,但不要说好或者坏,对或者错,那是在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杀掉,因为童真没有了。
大人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处理同事朋友的关系,唯独不愿意花时间学习和孩子相处,难道她人比孩子更重要吗?显然不是的。大人觉得孩子就是和孩子,和自己是不平等的,在没有尊重只有差评的家庭,亲子关系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
在家庭沟通中,多使用充满正能量的语言。使孩子更自信,记住,你不是孩子的训导主任,你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导游。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儿童教育中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对儿童做恶毒的评判。比如嘲笑孩子,想考好学校,异想天开。从心理学角度,贬损或羞辱只会增加孩子的怯懦和自卑。有时只是糟糕的语气,就会激发孩子的不良行为,何况充满负能量的语言和表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