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日课69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末”是结尾,指武王晚年,周武王晚年接受了上天的成命,这叫做“武王末受命”。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就是周成王,年纪还小,所以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周王朝虽然是周武王开创的天下,但真正使周朝的天下稳定下来的是周公,所以说“周公成文、武之德”,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美德。曹操的诗里面讲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这个周公。讲周公思贤若渴,对待贤人,对待国家大事,用心到什么程度?正在吃饭的时候,听说来人了,都来不及把这口饭咽下去,直接吐出去,赶紧就去接见,赶紧就处理问题,这叫“吐哺”,因为周公的经营,使周王朝的江山稳定下来,所以说周公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美德。
“追王大王、王季”,第一个“王”字读成wang(四声)。在古公亶父、季历和周文王的时代,周人还是商王朝的附属国,他们都不曾拥有王的地位和名誉,到周王朝建立之后,到周公的时候才将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三代追封为王,这叫“追王”。周公稳定了周朝的天下,然后把他的爷爷、太爷都追封为王,这叫“追王大王、王季”。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先公”指去世的祖先,“以”是用,就是用天子的礼仪去祭祀他们家去世的列位祖先,就是古公亶父、王季等。以前周人是商朝的附属国,是没有资格享受天子的礼仪的,等到周公的时代,他们家坐稳了天下,所以用天子的礼仪去祭祀他们家的祖先,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里,笔锋一转,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去了,就是“礼”。这一章实际的落脚点在“礼”字上。
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前一章举舜的例子,这一章举周文王的例子,这两章行文虽然非常相似,但是两章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上一章第一句话就提出了重点,“舜其大孝也与”,所以上一章强调的是儒家的理念“孝”,如果我们再往前看,第十六章强调的是“诚”,“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现在讲周文王的第十八章,强调的是“礼”。接连这几章,实际上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靠的是什么?他提出了儒家的几个核心概念,齐家、治国、平天下靠的是“诚”,靠的是“孝”,靠的是“礼”,三章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选自:杨军《中庸别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