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僧团最擅革故鼎新

作者: 大智度彼岸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06:42 被阅读41次

辞旧迎新之际,联想起经典上记载的佛陀时期的诸多事迹,颇见佛陀僧团擅于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的特色。

完整的看《地藏十轮经》,可以看到,佛陀对僧团内的问题和风险预控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分级管控体系,其中包括规则制定,机构落实,内部监管,外部制约,有过必罚,绝不姑息,有理有节,把握分寸。这一切有效维护了僧团的清净稳定,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去,都很有建设性和先进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有朋友曾跟我聊起他去某单位的观感,看到墙上贴了制度,包括领导任期都有约束,很完备的样子。但是他“多事”算了一下,发现在职的这位领导其实早就过了任期,于是这位明白了,这个单位的制度其实没有落到实处。

我就给他讲我们单位的管理经验:一套制度制定了,发布了,并不算完事,还要有配套的机构和操作手段,要有人力物力奖罚机制的配合,来保障制度能够推进落实,发挥管控风险的作用。否则,文字上再完美也没用。这不是人品好坏的问题,不能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去维系,还是要靠各种配套措施去保障。

比如我们单位,就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管理标准的制定和对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鼓励全体员工乃至协作单位的监督批评,并定时检验执行状态,适时修编原有标准,确保制度务实高效,执行到位。

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下,我们单位一直是行业内的先锋模板,在市场风云变换莫测的时代里,一直是一面旗帜,成为同行单位的标杆性样本。这一切都归功于这套可操作性强的、注重落实效果的管理机制。

我们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视人情,往往规则意识不强。个体承担意识本来也不足,常把个人寄托于群体之中,期待群体的领导者把群体带向好的方向。这种文化心理,在农业文明时代,非常有效的凝聚人心,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维护了家庭和谐,国家统一,和文明体系的连续性传承。

但是,时过境迁,法久生弊,如今的时代,以及时代人民接受的教育方式、三观取向都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极致,失去其先进性和时代性特点,就要求整个体系要向新时代迅速转型了。

这一点,佛门大德其实也有预见,太虚大师高瞻远瞩,颇具超前眼光,大力推动僧制变革,力图让中国佛教在坚守佛陀本怀和祖师传统的基础上,跟上世界风云的节奏,走出国门,引领全球佛教的发展。可惜时代不许,天不假年,大师壮志未酬身先去,重整山河叹未能。

印光大师虽然被称为传统的坚守者,但他老人家呼吁佛弟子乘时利见、兴利除弊、随机设法、因时制宜的开示也比比皆是,并在灵岩山寺僧团率先尝试推行。这些事迹,铭记史册,只是常被我们忽略而已。同时也是时代局限,让这种局部的转型建设难于推广。

作为诚信三宝的白衣,当然希望僧团建设永远引领时代,惠利群生,所以常有种种呼吁。然而,毕竟僧团为住持主体,白衣只是护持配合而已。所以有时候限于自身眼界,难免急于求成,吹毛求疵了。期待新的一年,僧俗齐努力,开创新篇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的僧团最擅革故鼎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fp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