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公众号里面的推文,是我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事情。
它们不多,有10来个,都是属于在各行各业堪称经典的号。前些天我取关了一些,现在又重新找回来几个,最后之所以还剩下它们,是我试图从他们的每日更新中,汲取养分,提升认知。
其中一个号叫做大叔经济学,我成为他的粉丝时间不长,大概不足3个月,但对他每日的文章推送,印象却十分地深刻,一直在追,一篇不落下。
他的文章,语言不见得有多么优美,结构也不见得非常严谨,更多的是接地气地采用简明扼要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从头到尾特朴实,但读着又不缺乏力量。
文章多是基于医疗,地产和投资这三个大行业,写些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来分享他的思考,传递他看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打造自己的个人IP。
这里有个点是让我受益的。其实写文章并不需要挑选那些华丽的辞藻,重要的是我们的文,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读得享受。最棒的是我们的文,可以引发读者去做思考,这才是一篇文的吸引力,暂且把它叫做文章的魂吧。
读大叔经济学的文总提醒我想到自己,当前的生活,从事的行业,每天花费的时间,到底有没有产生价值,是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能够让自己去沉淀,在以后能够活得更好的一个事情。
在他的一篇文中,也曾提到过写文章这个事情。他表达了一个观念,就是说你只管去写,每天只写几百字也好,写个几年,十几年看看,会发现人就会发生变化,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转化。
这和写作课无戒老师说的,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动手去写就完事了,好文章最开始也是从一坨“大便” 起步的。
我认为自己写文,现在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思维层次不够,对事物的认识不深。所以没有办法给人做输出,给我的读者收获的感觉。 脑子里面货不多,自然而然就失去了表达欲。
这是我缺失的一个点,跟自己的阅历,知识沉淀有关。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每天都在读书,在思考,去努力把它给补上。相信随着自己不断地坚持下来,迟早也会有发生质变的一天,只不过不知道这一天会什么时候到来。
还有一个号叫栋栋朋友圈,我欣赏他推文里面的一些好照片,不少很有意境。然后他们群的一些聊天对话,说的很对,每天总会有那么几句,都会让人听了,有醍醐灌顶之感。我想着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成为素材。
他的文风很随性,能看出来50%以上都是在吹牛,至少是基于真人真事做了放大处理。但我佩服他的点在于,他坚持在网络上写超过了10年!前些天在网络上查过他的资料,听说最开始他是06年在QQ空间写,写到现在转移到公众号,算算也有16年了。凭这一点,我就会持续地关注下去,看看他后面会有什么新动态。
除了几个号,我还加入个三个小密圈。它们也是我每天不想错过的一个宝地。
在其中一个圈里,有一个学霸叫做蓝,他今天被齐老师邀请成为了知识圈的嘉宾,帮老师答复粉丝的问题,算是正式成为老齐的关门弟子。我查了一下他入圈的时间,发现跟我差不多。
那为什么他可以成为一个学霸,被老师选为嘉宾,而我没有呢?
我好好地反思了一下这个问题。
就是虽然我们同时在这儿,干着同样的一件事情,但是自己没有像人家专研地那么深。
圈里的知识和信息看过了,看懂了,以为自己会了。其实不是的,只能说是老师讲清楚了。离自己理解了,成为自己的知识还远着呢。
问自己,有没有经过脑子思考老师的观点,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呢?
其实没有,蓝师兄就是有的。
这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就是说我们每天看到的一些人和事,都可以在自己脑子里面形成思考,变成自己的积累和沉淀。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挺浪费这些活生生的素材,也没有利用好这些知识和信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