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有一天电脑会超过人脑。这一猜想的重要基础是指数增长理论。毫无疑问,如果真的是指数增长,那么我毫不怀疑这样的结论。可是,指数增长本身这件事,就是可疑的。
“1900年-1999年,人类一百年所取得的成就,只相当于2000-2013年这14年所取得的成就,而同样的成就,在2014-2020年,只用7年就能完成,而接下来做到这一点,我们只需3.5年……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在一年中取得1000倍于整个20世纪人类发展的成就。”
我不知道该怎么用数据量化“取得的成就”,但粗略看来,真正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所有重大的科技发明,如果不算iPhone的话,几乎全部都产生于20世纪甚至更早,比如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原子能、计算机、移动电话、互联网。我真的是看不出来进入21世纪的这头十几年,怎么就取得了整个20世纪的成就。
这可不是我孤陋寡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质疑。《从0到1》此书的作者就说过,我们并没有得到会飞的汽车,我们只得到了140个字符。遗憾的是,库兹韦尔并没有正面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只是说,很多不同意他这种说法的人,也常常犯错。
他笔下所谓的“科学悲观主义”,包括了科学家对于基因组测序速度和互联网发展速度的低估。没错,这的确是两个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成就。可这并不能证明指数增长理论的正确。就说互联网吧,1985年有数千个节点,而2010年后,这个数字已达数千万。按照指数增长理论,再到2035年,这个数字是不是应该到数千亿?就算物联网那会完全普及,这个数字达到了,再过25年,到2060年,数千万亿的节点,请问还有几分可信度呢?
一项数据短期内呈指数增长,不代表永远会指数增长。
每一次由于一项新技术的引入,我们的成就的确会在短时间内呈现指数级的爆炸式增长,但是这种指数增长是会有上限的。摩尔定律广为人知,说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这是最明显的指数增长案例。可是,近几年我们看到,摩尔定律已经失效。普通计算机CPU的主频停留在了3GHz这个水平,剩下的提升基本只能靠增加运算单元的数量。再说网速,你什么时候见到有人说我们的带宽有指数增长的?还不信的话,你看看你手机上的电池就知道了。电池容量就是一个典型的非指数增长。
指数增长都是暂时的,没有永恒的指数增长。
你在一个培养皿中放入一个细菌,由于环境适宜,细菌开始分裂,一变二,二变四,指数级增长下很快充满了整个培养皿。但这种增长会有一个天花板,即不可能超过培养皿中营养供给能力和空间支持的上限。CPU的主频之所以停在了3GHz,就是因为达到了纳米级别,有无法逾越的限制。
人类文明已有几千年,在18世纪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里,人类的科技其实一直在蜗速前进(这也被库兹韦尔称之为指数增长的早期阶段,我却难以苟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我们才加快了一点脚步。几次工业革命的确给了我们一定时间内的指数增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指数增长是自然而然的。
如果指数增长是必然的,那么我实在找不出理由来证明我们人类飞不出太阳系。而费米悖论就摆在我们面前。要么我们承认人类是独一无二的,要么我们就承认所谓的大过滤器理论。而所谓的大过滤器理论,不就是一种形式的增长上限么?
我们对未来的误判,不是因为直觉上没有意识到指数增长,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不是傻子。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很难意识到一项革命性技术对现有环境带来的颠覆。事实上,我们对指数增长从来就不是低估,而是高估,不然,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也就不会发生了。
要我说,指数增长理论是一个伪命题。“技术能力”这个词语你都很难给出精确定义,那么“指数增长”就只能是猜想,而不是事实。我倒不是认为电脑一定不会超过人脑,恰恰相反,我认为电脑在很多领域,甚至是某些特定的创造性领域,超过人脑是可以预见的(尤其是在未来量子计算成熟以后)。然而,我们的加速进步并不是“指数增长”的功劳。我更愿意视其为不断增长的(但在未来不一定会永远增长的)随机性创新在统计意义上的结果。
基于指数增长理论下的“科学乐观主义”,我看还是少一点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