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奏鸣曲》又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在他创作的成熟期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第一次接触这首曲子还是我很早的时候,一度冲着月光的名气而来,想沾沾贝多芬的才气,听听月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初听下来,完全是被“月光”的标题带走的,第一乐章非常柔美,忧郁。我顺着“月光”这俩字眼去听这首奏鸣曲,听下来的感觉却不像是皎洁的月光,而是被乌云遮掉的月亮。第二乐章非常透明,钢琴十分玲珑,短暂的乐章像是夹在第一与第三乐章间的一个小过度。终于听到第三乐章后,钢琴疯狂的炸裂声,让我开始怀疑我的三观,这是“月光”么?让我觉得这是夏日暴晒的太阳也不为过啊。
当我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一位德国诗人听了之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于是,出版社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
事实上正是当时出版社加了“月光”的标题后才误导了多少像我一样这样的听友。其实真正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的一次失恋的经历。这首曲子正是表达了贝多芬失恋后的痛苦心情。
在我的理解中贝多芬的这首《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三乐章应该是这样的,梦中-梦中初醒,睡眼朦胧-梦醒,现实的打击。
第一乐章始终是在左手分解和弦的琶音中衬托而出。右手高音部时而奏出的几个断音,好像是在哭泣一般。这时的贝多芬正在睡梦当中,梦中回忆着失恋的情景,伤痛一直萦绕着他,整章小调的色彩让人的感觉十分阴郁,非常同情贝多芬的遭遇。
第二乐章,钢琴奏出了不同于第一乐章的色彩,转入了大调,色彩一下明朗了许多。速度缓慢,好像贝多芬刚从梦中苏醒过来,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钢琴的音色晶银锑透。好像已经全然忘记了刚刚梦中失恋的痛苦。
突然第三乐章爆裂的钢琴声一下把我惊醒了。贝多芬还没打好哈欠,突然就想起了失恋的情景,为什么失恋,为什么,凭什么我不能和贵族小姐结婚,为什么那帮贵族要棒打鸳鸯。贝多芬这时气不打一处来,他要反抗这个恶俗的世界,于是钢琴的声音好像不是在用手指弹奏一般,好像是在用榔头砸钢琴。快速的音符把贝多芬的愤怒与反抗展现得淋漓精致。最后全曲在爆裂的反抗中结束。
贝多芬的早期音乐所展现出来的情景就像一个斗士一般,对于现实,对于命运充满斗争。但血性不足以显示出他的伟大,他的伟大在于收住他的血性。展露出对现实不满斗争的同时又能思考斗争的意义。音乐是他抒发情感的窗口,也是他展现思考的地方。就像这部“月光”,余音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悲壮的无奈感,对于贝多芬创作“月光”的背景,我们可以初步对这首奏鸣曲的整体有个印象。在我的理解中,“月光”似乎就是一个消沉到奋斗的生命过程,其中有挣扎,有痛苦也有奋起。
音乐给人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种共鸣所带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