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说说他的人生小片段和他的别样人生(民国往事44)
作者:蓝胖说说
01
他原来是部队的人,后来弃武从文。
他是一个为了艺术的逃兵。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袁世凯要求全家分批迁居天津,将孩子的教育托付给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及张镇芳。
这让张伯驹的老爸张镇芳大喜,张镇芳让张伯驹走出私塾,进入新式学堂,与袁家子弟成了同学。
后来,张伯驹与袁二儿子袁克文等人并称“民国四公子”,与这段经历有直接关联。
1914年,袁世凯培养私人势力,创立以培养军官为目的的陆军混成模范团,给自己以总统身份亲任团长。
而,年仅16岁的张伯驹进入模范团骑科,军阀混战、争权夺利、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让张伯驹心灰意冷。
1918年,他不顾张镇芳的反对,退出军界,回家。
他将兴趣全部转移到读书、吟诗、听戏、收藏等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
程颐、黄侃:大师的境界
作者:小诗叔
九百八十一年前,北宋天圣十年,黄陂县尉程珦生了一个儿子,名程颢,次年又得一子,名程颐。后来两兄弟都成了当时的理学大家,被后人并称为二程。
后来横空出世的蕲春人黄侃,在哲学上也有颇深造诣,而尤以国学最为闻名。时人称黄侃、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
两样性情
程家属于宋朝的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程珦由郊社斋郎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
程颐在《周易》上颇有研究,当时有位叫杨子安的侍郎,对程颐的理学十分不屑,便常有意为难程颐。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世界那么大,偏偏有一次他们在湖北襄阳碰到了。杨子安便问:“你一生研究《周易》,那么我问你,《周易》该从哪里学起呢?”
杨子安心想:这个问题我看你怎么回答!程颐神情自若地用扇子在地上一划,“该从这里学起”。杨子安被弄得一头雾水,又不好示弱说自己不明白,便闷着头回去了。杨子安回到洛阳之后请程颐的弟子和靖转达他的迷惑,程颐微笑着说:“等杨子安再问你时,你便告诉他,《易》就是像你子安一样,先生用扇柄划地,就是指你的名字起的好,深得易之精义,因而先生喜欢你呀!”
被几只老鼠刺激到的李斯
作者:阡陌大大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思是说,大人物都是从底层成长起来的,猛人在没出息前跟你我都差不多。
像十二岁当丞相的甘罗这种天才儿童毕竟是少数,关键是还夭折了。
那么是什么促使猛人成长的呢?
我觉得物理学上一个定律很能说明问题,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物体这样,人也是这样。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突然发生变化,肯定是有什么事发生了,刺激到了他。这个事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别人眼里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就在那个时间点上,触动了他的灵魂,就像中子撞击原子产生了核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量。
大秦帝国丞相李斯,就是被几只老鼠刺激到了。
公元前254年,李斯已经30岁了,还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在楚国上蔡郡做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业余生活就是喝喝酒、遛遛狗,骂骂老婆,打打孩子。
如果没有意外,李斯将和他的父亲、父亲的父亲以及祖祖辈辈一样,就这么平凡的活着,平凡的死去。谁都想不到改变李斯命运的居然是几只老鼠,而且是几只吃屎的老鼠。
北欧神话(3)| 勇猛睿智的雷神索尔
作者:赤星行
雷神索尔(Thor,也译为托尔),性格易怒,但也豪爽干脆。他是奥丁与娇德的儿子,换而言之,他并非正宫娘娘的嫡长子,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北欧人民心中崇高的地位。
相传索尔体格健壮,魁梧有力,脸上长满了红胡子,跟父亲一样喜欢戴宽檐帽。一提到索尔就不得不提起洛基,他与洛基相爱相杀,时而友好共同对抗巨人,时而反目互相陷害。在下面会写到这一对好基友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雷神索尔的个人档案
出身:阿萨神族
性别:男
持有物:雷神之锤、腰带、铁手套、两头公羊驾驶的马车
索尔的武器十分炫酷,在电影《雷神》系列可以看到。锤子(米约尔尼尔),无论扔出去多远,都能打中对手,还会自动返回。除了打倒敌人,锤子还具有净化与复活的力量。
不过这锤子无比炽热,需要带上特制的铁手套(雅恩格利佩尔)才能握住。北欧人将锤形看得很神圣,等于基督教的十字形,中国的如意形。
索尔还有一条神奇的腰带(梅金吉奥德),只要勒紧腰带,力量便可以瞬间增长,暴击敌人。
索尔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女巨人雅伦莎克沙,生了一个儿子曼尼;第二任妻子是美丽的女神希芙,生下一男一女,男的叫摩帝,女的叫斯露德。
涉过曲折的暗河,此心堪寄云峤———夜感志摩小曼
作者:_金泽
历史是深藏不露的暗河。暗河的曲折,只有涉河而过的人亲知,外界的人再揣度,也是隔岸。
我对才子名媛的风韵传闻一向不感兴趣;因诗和文字,才是通向人内心的直线。但自己曾经对徐志摩这位人物有所误解,日后真的明白过来,又额外多了一层感动。写此文,只当是一位读者远怀志摩在天之灵。
志摩曾说,“于茫茫人海中访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此言切合诗人一生所竭力追求的“爱,自由,美”。然而他和张幼仪离婚的过程,却不免为世人诟病。直到日后自己对一些背景故事有了更细节的了解,方彻底改观印象。徐跟张的离婚,很大程度上缘于林徽因。林当时作为新旧结合的年轻女性,她需要徐先解除已有的婚姻,然后才愿意与之发展更进一步的关系。徐志摩是诗人本性,而非精明的文人性格,他当然乐意,并且一口允诺。他排除万难跟各方异议,与张匆匆办好了离婚手续,但返身回来找林徽因的时候,林已经不在。林早先启程回国,与梁思成订了婚。志摩那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足以透露他当年内心的愁闷。
据说,林徽因临终前很想见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孩子一面,许是对当年的愧疚,又许是希望,借再看孩子一眼,以温存下内心那个其实一直存在的志摩的影子。这些外表清高伶俐的人儿,他们内心曾历经的周折,岂是坊间一度津津乐道的民国上流社会旖旎韵事所能覆盖。世人一向注目的,都是名门闺秀和士绅之子,背后所作揖的,仍是金钱跟阶层,哪里是心灵呢。
“华夏第一相”管仲
作者:夏小童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管子,因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闻名。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后人称他为“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为维持生计,管仲先是与好朋友鲍叔牙合伙经商,来后从军,来到了齐国。管仲做了齐国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
管仲的第一件重要功绩,就是成功护送公子纠回到鲁国。
当时襄公时期,齐国政局动荡,为保护两位公子,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带着公子到国外避难。
公元前686年,齐国爆发了内乱,齐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己登基继位。但是不该他得到的,到手了也会失去。不久后,公孙无知被齐国的贵族们杀死,齐国又陷入了没有国军君的混乱局面。
两位公子得知情况,都想尽快回国继承王位。公子小白先行一步,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公子纠被杀害于鲁国,管仲与另一位大臣被发送回齐国。
管仲的最大功绩,就是受齐桓公重用,君臣携手,同心共创霸业。
张爱玲——你来过,这个世界就很美
作者:M多年以后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倾城之恋》
她有绝世的才情,也有倾城的容貌,却没有安稳的一生。因为被爱的不完整,让她两段恋情都受尽折磨;因为爱的太过卑微,让她倾尽所有也要护背叛者安好;因为造化弄人,让她不喜言谈 孤僻成性。她是才女张爱玲,如今已经逝世20周年,她的作品就像她的灵魂一样驻留在人间。
(一)不完整的爱
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在上海,那时候的一家三口过得还是很其乐融融的。1922年,张爱玲母亲要去欧洲留学,张爱玲父亲怕张爱玲母亲一时间适应不了外面的环境会没时间照顾幼小的张爱玲,就带着张爱玲独自留在温州,张爱玲母亲没有舍不得才两岁的女儿毅然决然的去了欧洲留学。
冰心:‘‘文坛祖母’’的爱
作者:落叶听秋
温婉美丽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1900年出生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1903年,因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并筹办海军学校,全家迁至烟台。
冰心自幼聪颖好学,4岁时就开始读书认字,母亲教她‘‘字片’’,担任她家塾督师的舅舅则教她学课本,并给她讲《三国》的故事。
年幼的冰心非常喜欢听故事,有时候舅舅有事情,没及时给她讲,她就迫不及待的拿起书,自己看。虽然看的囫囵吞枣,但也看的津津有味。7岁的时候,她已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毕业于北洋水师堂。参加过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爱国军人。冰心的舅舅是同盟会会员,他俩经常在一起作诗谈文,借抒情怀。
冰心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深得父亲的宠爱,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她打枪、骑马、划船,一起去海边散步。在家庭的熏陶下,冰心幼小的心里已深深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1913年,随着父亲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全家又迁到了北京。冰心在北京开始了学校的求学生涯。
在残酷世界的世界面前,不够勇敢的皇帝——明神宗
作者:听雨的小太阳
明朝十七帝,最出众的一位皇帝莫过于明神宗朱翊钧。他是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能当皇帝当然是,兄弟挂了),生母孝定太后李氏(宫女出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明朝众多皇帝,甚至是华夏几千年来最久不上朝的皇帝,在位48年,却创造了连续28年不上早朝的记录。
他的一生很坎坷,不是因为其他事,而是他的一生都在战斗,和他的大臣们斗,可谓是个斗士。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然而,所有的事情都在1587年改变了,这一年被历史学家称为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也就是海瑞去世了,戚继光去世了,只要是学过历史的,都会对这两个名字熟悉,其中的含义我就不解释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万历皇帝不上朝了,这就没法解释了,知道这个原因的恐怕只有万历同学一个人吧,就好比一个好学生,突然一天不学习了,吃喝玩乐,也不上课了,这就让大家好奇了。然而再怎么好奇,也没人知道是为什么,这也就成为了历史中的一个迷。
怀念林庚先生
作者:知识中国
每想到先生,想到他在世时对我的多方关照和呵护,心中总会升腾起愧疚之感,我为自己没能遵照他的意愿,留在他身边,做他的助手,辜负了他的一片厚意,而一直感到不安。
我在复旦硕士毕业后,留校当了导师陈子展先生的学术助手。陈先生对我这个弟子十分关照,在他老人家正式办理复旦退休手续后,为我的学术前程考虑,他希望我能继续深造,十分郑重地推荐我北上,报考北大林庚先生的博士生,为此,他特意用毛笔写了推荐信,让我北上面见林庚先生。他说,他与林庚先生父子都有点熟悉,他的年龄正好介于林氏父子之间,各差十多岁,林先生是个才子,不光学问好,还是个诗人,现代新诗写得不错,他父亲林宰平,是著名的哲学教授,当年也是清华国学院的导师,只是没与如今盛传的四大导师同时,梁启超去世前,专门委托林宰平整理编辑《饮冰室合集》。陈先生估计,有他的推荐信,林庚先生不会拒绝见面。果然不出陈先生所料,我带着他的推荐信,第一次叩拜林先生府上时,林先生得知来访者是陈子展先生的研究生,且毕业后留在复旦当陈先生助手,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聊得很愉快,话题从复旦陈先生,到北大中文系,到楚辞研究,到博士生入学考试等,南北古今,几乎都涉及了。谈话结束,他执意要送我,说是顺便要去北大邮局寄封信,我当场就被林先生如此的热情感动了。这次见面,大大坚定了我北上报考林先生博士生的决心,以至于通过考试,被北大正式录取后,需要将上海户口迁往北京,复旦有好心人规劝我,你可要好好考虑啊,上海户口迁出容易,再迁回来可就不容易了,你不想再做上海人了?我听后,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没有回答——其实,北上读博的决心早已下定了,至于毕业以后的去向,还顾不上考虑呢。
编辑:天空浅蓝
订阅周刊请点击:【人物专题的一切】
加入人物专题社群,请简信乔克儿
优秀文章可投至人物专题交流群每日推荐专题,会在此专题中选出每期十佳,予以打赏。感谢大家对人物专题的关注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