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试过晚餐只吃两碗白粥吗?
晚八点,学生们写完作业陆续都回去了。
我上来妈问我:“晚上想吃什么?我们吃过了?”
我想了想说:“吃粥吧!”
我妈又说:“现做太麻烦了,还有剩下的,烫粥可以吗?”
我点头回答:“最好不过了!”
我妈又问:“吃什么菜呢?家里只有白菜。”
我淡淡地说:“我只想干喝粥,不吃菜,就连咸菜都不想吃。”
我妈高兴地说:“好嘞,忒好伺候!”
最近的胃口不是特别好,只想喝白粥。
吃饭时,我把一块水萝卜,两段带鱼,三片蒜肠,摆在盘子里,径自喝着碗里的稀粥。
一口热粥下肚,浑身暖暖的。我仿佛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粥,以前所有的山珍海味好像都不能跟它比。
喝了两碗白粥,还想第三碗,吃过第三碗,肚子满足,心里很满足。再容不下其他任何食物。

what,仅仅一碗粥就可以满足昔日里的吃货?没错!吃货的美食观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摇摇欲坠,即将颠覆了。

往常的我,无肉不欢,无论早晚饭,都是丰富的、讲究的。有干有稀,有菜有肉,有水果有坚果,有颜色有香味,有好看的盘子有喜欢的碗筷,有中餐有西餐,有做饭的情趣有吃饭的好心情……
对于吃,我经历了四种境界。
1,曾经沧海难为水,每天想着吃鸡腿。
有时间,想吃没人给做,自己又不能做,每天吃饭时脑海里想着何时能吃上大鸡腿,望着眼前的饭提不起一丝兴趣。
刚结婚的时候,和婆婆一起吃住,每天三无面条,破米粥咸菜,一顿饭吃不好,一天心情都不好。鄙视自己小馋猫。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肉饼当前难入口。
没时间,朝五晚十,忘我工作忙,顾不上吃,常常吃饭没有准点,即使吃起来也是食之无味。
忙的不知所措,忧心忡忡,甚至不知道饿,嘲笑以前的自己庸俗,原来比吃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彻头彻尾的工作狂。
3,床前明月光,鸭血粉丝汤。
有时间,自己尝试各种美食,早晚钻厨房乐此不疲,每天研究食谱乐不思蜀,各惟美食不可辜负,陶醉在自己做的各种美食中。
卖各种锅,尝试各种食谱,往返各大超市,够买各类食材。吃货一枚,鉴定完毕。
4,习惯了荣华富贵,吃得下粗茶淡饭。
没时间,做最简单的吃,岁数大了,精神食粮凸现出来,对吃这些物质没那么多要求,填饱肚子即可。精神食粮大于一切!
其实在第二个阶段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时范仲淹吃粥的,我很想效仿范仲淹吃凉粥的精神的。但真是很难做到!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据说,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去读书。每天晚上,他一边看书一边用量好的米和固定的水,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粥凉了,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好的饭菜给范仲淹。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他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之后,他依旧以稀粥当饭。终于学问过人,倍受世人的称赞。
关于范仲淹吃粥,有这样的词语,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苦的条件,但艰苦朴素的生活依然是值得提唱的,更何况处于身体健康、健康饮食考虑,如今早晚饭我也会优先选择稀饭,并且不觉得苦。
我的思想向前进了一大步!
这些年,渐渐了解了婆婆多年来粗茶淡饭的心情,不爱吃火锅、烧烤、西餐,婆婆代表的不只是我们家,而是老一辈的人,艰苦朴素不忘本的精神,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晚餐,不要胡吃海喝。
生活真的不止吃饭、美食的苟且,还有对梦想更远的追求。
【90天无戒写作主题训练】
网友评论
我上来妈问我:“晚上想吃什么?我们吃过了?”
我上来妈问我,好像太口语化了,另外有点不太能读懂。不知道说的是否正确,希望互评,一起成长。
一起成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