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25

语文分享教学·25

作者: 洪丰乔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09:44 被阅读194次

5.4 课改——语文分享教学的土壤

从1999年起国家陆续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正式启动。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也使学生逐渐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向探究式学习迈进。但课改在已经进行了十多个年头之后,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实在难以评价。也许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对课改的期许太大,另一方面课改本身也许要加以优化。

据调查: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仅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满意。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另外,有高达73%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后学科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教学难度加大”。对于“新课改是否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的提问,11%的教师认为“促进很大”,41.3%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促进”,两者共计52.3%;此外,认为效果“不明显”的为31%,认为“应试教育”更加严重的为16.7%。这些数据显示,城乡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认同度不是太高。 调查显示,新课改在城乡之间、中学和小学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有62%的老师基本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的观点。有部分教师反映新课改之后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适应难度较大。对于不同学段,教师们认为小学的新课改开展最好,其次是初中,高中的成效较差。关于“新课改实施中主要问题”的回答,认为“评价和考试没有变”居第一位、“教育资源不足”居第二位、“师资培训跟不上”居第三。教师能力不足、领导工作不力、推进速度过快等,都是影响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因素。

课改是语文分享教学的土壤,课改优化了,语文分享教学的推广才会有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优化呢?在这里笔者不想在理论或学术的范围内作什么阐述,只是想在实际的领域阐述一下。那么是什么实际领域呢?笔者认为就是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笔者已从事10多年高中语文教学,也一直关注着语文课改。说句实在话,对语文课改有很多期许,更有很多“微词”。

当前的课改,看似轰轰烈烈,其实是迷迷蒙蒙。让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产生了很多“不知所措”的困惑和疑虑,特别是让我们这些第一线语文教师真切地感受到——难啊——多头受气:学生的白眼,家长的轻视,学校的忽视,社会的指责,外加专家们的问责……说句实在话,每次课改,语文课改总是冲在第一线(还是被摆在第一线呢?)。有一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关键。但谈的多的总是教授、专家和语文特级教师或官员们的议论。笔者想请问,上面这些,有多少真正实践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教研第一线,更有多少实践于农村语文教育教学教研第一线呢?笔者认为,对于课改,我们不能只是在理论界纵横捭阖,而是要注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注重每一个事实,特别是那些学生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对于课改,我们为何不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呢?为何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呢?

为此笔者斗胆之余,凑成以下几条,不足之处,还是要请读者指教。

⑴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在这里笔者想回避一下教育学、心理学等话题,因为这些专家学者已经论述颇丰。笔者只想从现实的角度说开去。现在的课改,与其说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如说是一些“大人或大人物”驰骋的学术的“球场”。也许此话言重了,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不是事实。请为孩子算算账吧。拿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例。一般来说,高一、高二每周语文课的课时在5节,高三为6节。不想回避,补课的现象广泛地存在,但平均下来,每周平均最多也只有1.5节。即高中的语文课时数共为790(高一:40*6.5;高二:40*6.5;高三36*7.5)。在约36000(800*45)分钟里,师生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呢?以新课标教材为例:5册必修,5个系列选修。当然仅仅看这些课本还是不多的,再说有的课本就连身在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都没拿到手,就不要说给予学生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明白,教材的背后,还有远远多于教材的辅导教材、试卷和同步作业等等。带过高三的老师知道,在高三阶段,基本就是“全程复习方略”“高考专题讲与练”和“模拟试卷”三足鼎立。趣味的、丰富的、生动的语文就这样被作业试卷地取代了,笔者为语文悲伤!

目前,在我国,家长和社会存在一个顽固的认同:好学校就是学生考大学数多的学校。36000分钟,有多少时间能让学生去品读语文,去感悟语文呢?当然专家会说,有的课可以“精读”,有的课可以“略读”。课外可以让他们广泛阅读。其实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真的有权决定什么课要精读,什么课要泛读吗?权利少矣。决定什么课怎么上,一是要看学业考试和高考考不考,二是要看学校的安排。然后老师再“灵活掌握”。至于课外广泛阅读。笔者举双手赞成。笔者认为,身在自己国度的国人,自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声始,到闭上眼睛他人哭声止,都在感受语文,习得语文,学习语文。但事实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和学生说过:你们无需惊讶和羡慕苏轼对文章的“过目不忘”,因为除了天资外,他有着你们无法企及的语感和文感,如果你们自有学习能力开始就一直单学一门语文,诵读语文,你们大多数人也会过目不忘,而你们之所以不能过目不忘,就是因为你们被其他课程“耽误”了。处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都可能有同感: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语文早早地就被打入冷宫了。当然一些专家会说那是因为你们语文老师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积极性。是吗?毫不自吹的说,笔者的很多学生就盼望我上语文课,他们说语文课和其他课相比,简直就像音乐一样让他们陶醉。好美的夸奖。但笔者却十分心寒,他们之所以喜欢语文,不是因为喜欢语文的本身,而是在使劲学习其他课程累了之后,想在语文课上“愉悦轻松”一下。可悲了吧?我的语文课,我的国语课,却成了他们学习其他课程休闲的工具。笔者有时在自嘲: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心酸啊!心寒啊!我要捍卫语文课。于是我尽我所能,把专家的指导、语文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学生的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问题却又出现了,班主任告诉笔者,语文不能抓紧了;家长告诉笔者,孩子怎能那样使劲学习语文呢?学生也会告诉笔者,学语文不划算,长分不明显。笔者默然。继续也?退却也?我彷徨了。上帝啊!给我主张吧!但我不责怪学生,因为他们是“对的”!

现实是残酷的,思考需理智的。想一想活在应试制度下的学生们,思一思生存在应试制度夹缝中的语文。就课改谈课改,难啊!难,就应把教材好好当持啊,但是,现在的语文教材又成了什么?不是孩子爱读的书本,不是孩子爱不释手的工具,而是什么呢?就如前文所说,成了“学者们”探究学问的“战场”。拿孩子做试验,笔者敢说是犯罪。整个教材,看似自成体系,其实呢?方方面面、零零碎碎、深深浅浅都一股脑儿地想往学生的大脑里塞。在这方面很多人就一直没有搞清楚“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都是普及教育,是“启智”的。因此,大人们就应懂得轻重缓急,不需要把任何的“知识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一股脑儿塞进青少年的大脑里。笔者想很多专业知识,是需要到大学里深造的。还有就是完全没有必要把民族感情之类的事都要深深体现在某一篇课文里,某一单元里,那太功利化了。民族感情,是慢慢熏陶的结果,背几句孔孟之句,凑两篇壮举之文,就有民族自豪感啦?品德就高尚啦?那样大人们也太天真了吧。反思反思大人们自己吧,自己的民族情感何时产生,何时凸现,何时爆发。我们不是担心80后的孩子缺少社会责任感吗?那就看看汶川地震后他们的表现吧;我们不是担心90后或是富二代缺少社会责任感吗?那就看看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那些开着豪车来献血的情景吧!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在学校、在课堂能感受到读书乐趣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但在所有科目中,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语文,可是被边缘化的也是语文,矛盾吗?反思之余,笔者想,不管你是官员,还是专家学者,所有大人们都应该千方百计地去完成这样一项壮举: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分享到乐趣。同样,对我们语文界,当然是分享语文——把语文当成一种乐趣,师生分享,生生分享。在分享中学习,在分享中进步,在学习中绽放个性,乐享生命。

当然,乐享学习不能仅仅靠课改来完成。那么在无法撼动大环境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改又该怎么办呢?除了下面将要论述的,在此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12年的语文教材要统筹协调,最起码有个分工性、梯度性。分量要减轻,一些非语文的功能要淡化,语文中的主要功能且又是现在社会需要的一些功能要强化,普及教育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要展现等。 低年级讲究一些广度,高年级讲究一些深度。一句话,要符合当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学术思想,不能为了教材出版发行的量,不能为了经济效益。

以上是当前课改中最主要的弊端之处,下面还有一些因上面的主要弊端而附带一些不得不提出的问题。

⑵习惯于“大一统”的思维方式。我们有着几千年的“皇权大一统”思想。虽然我们很多人不承认有此思想。但他绝对不敢否认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实践之。表现在教育教学领域就是:纵向的“大一统”就是孩子与大人要保持一致,学生要与老师保持一致,下级要与上级保持一致;横向的“大一统”就是“全国一盘棋”,现在基本慢慢变为“全省一盘棋”。我们不能把大人的所有想法硬是塞给孩子。郎咸平说得好: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在大人。我们大人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先入为主,什么事都替孩子考虑好了,却不管孩子的感受。然后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轨道去行驶,就把罪过全都加在孩子的身上。

横向的呢?大家都明白,不说全国吧,就说一个省差别也是大大的。那么大的差别,能一盘棋吗?当然,不一盘棋,很多事都不好做。但是不好做的事仍是大人的事,不是孩子的事哦!当然仅就孩子本身来说,还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统一的刀子,会伤害很多无辜的。

⑶没有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笔者反复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想学好语文,要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但是在哪儿阅读呢?农村中学,有几个学校有个像样的图书馆呢?就是有,又有几个图书馆向学生开放呢?天价的图书,谁又买得起?农村相对于都市,仅在语文课上,要求岂能相同?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在那些贫困地区,如此的矛盾恐怕更是严重吧!想把好的教育理念引导到这些地区,运用于这些地区,那么就首先在物质的领域、设施的领域、资源的领域多多投入吧!不然,一切理论都是枉然于云烟!

还有就是农村学校的设备差、教师整体素质差(非指思想境界等)、教师待遇差、孩子的家庭环境差、官员的重视差、上学放学路途差……一切都难以和城里相比。现在不是暴露出一个问题吗——重点大学中农村孩子的比例愈来愈小。这是为何呢?值得我们三思啊!教育官员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是要特别为农村孩子想一想。举个例子吧。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很多地方不准学校双休日、节假日补课,因为要着实减轻孩子的负担,这是好事。还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也是禁止农村补课,因为补课会向孩子收取补课费,无形中会增加农民的负担,这也是好事。这些想法如站在课改的角度、地方政绩的角度看的确都是好事。可是站在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角度,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旺盛的今天,城里孩子被上辅导班的今天,站在那些父母都在千里之外打工的事实面前,站在中国的家庭会“倾家荡产”培养孩子的事实面前,这是好事吗?这是公平吗?为何城里孩子可上各种辅导班,可以请家庭教师,用来提高自己的实力(这也是一种变相补课啊),我们农家孩子、留守孩子在家自由散漫消耗体力,这公平吗?是什么造成的此种局面,难以评价,但是这的确让很多农村的父母抱怨。你去问问那些好不容易考进大学的农村孩子,自卑不自卑,因为他们和城里孩子相比,什么都不会,除了分数可以相媲美,当然有时分数还没有城里孩子多。还有,你去问问农村孩子的父母,是反对补课还是赞成补课。你去问问愿意不愿意交那几个补课费。也许举这样的例子有些“过头”,但我只是想说明,很多看起来对的东西,在某些地方实施起来也许就是错的。在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无法和都市的相比较的情况下,我们教育部门制定政策时是否要专门为农村的实际想一想,考虑一下。当然,举这样的例子,并不就是说笔者赞成补课。

教育,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教育不仅关系到当代国家的兴衰,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对于教育的举措,真要慎之又慎。对于教育,对于孩子的未来,对于民族的未来,我们千万不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了要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愿这些宏伟蓝图都能早如人愿,早如孩子的愿!也但愿我们的语文课改在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上,和其他课程改革相辅相成,早日给孩子们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影响亿万青少年的课程改革而言,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课程改革应该成为上下互动和相互调适的过程。”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在完成问卷整理后最大的感觉是,“课程改革很难用‘成功’或‘失败’这样的传统二元思维来评价,教师对新课改总体评价较低,与新课改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及配套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制约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高考体制,这是新课改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课改必须推行,课改的压力和动力是并存的。压力就是当前我们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它必须通过课改这样的壮举来改变;动力就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执著,来源于我们对教育的坚持不懈得追求。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在一线做校长或者当老师,在意识到教育教学有问题时,都会力图改变。这才是课改最珍贵的资源和最强大的动力,这也是我们语文课改的希望之所在。

:�3�

相关文章

  • 语文分享教学·25

    5.4 课改——语文分享教学的土壤 从1999年起国家陆续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 语文分享教学·50

    第八章语文分享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 语文分享教学是个新理念,因而它也需要新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因为语文分享教学提倡个性...

  • 语文分享教学·22

    第五章语文分享教学的实施保障 在当下语文教学界,如此综合地把语文分享教学当做一种教学理念提出来,还是首次。其生命力...

  • 语文分享教学·24

    5.3 回归——语文分享教学的助推剂 对语文分享教学来说,回归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教育教学本真的回归,其二是语文本真...

  • 语文分享教学·3

    1.3语文分享教学的内涵 对于语文分享教学,专家学者们虽然有过相关的论述,甚至也有很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做出了很好的实...

  • 语文分享教学·10

    3.2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 语文分享教学,是在尊重生命本真、教育本真和语文本真基础上,以激扬学生的生命、绽放学生的个...

  • 语文分享教学·52

    8.3语文分享教学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

  • 语文分享教学·51

    8.2语文分享教学与学困生的转化 请看下列曾被媒体炒得很火的一则报道。 这个绿色不环保。据报道:西安一所小学给“差...

  • 语文分享教学·26

    5.5 评价——语文分享教学的向导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 语文分享教学·44

    6.9互换——语文分享教学的演练场 教与学的角色完全可以互换,特别是在语文分享教学的课堂上,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分享教学·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xf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