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百家杂钞》论著之韩非子《说难》
韩非,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内政管理制度,用了不少他的理论基础。记得高中时学过《说难》,那时也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还求会背诵的,韩非子的这篇背起来真的很拗口。
今天再读《说难》,借着别人的译文,多少可以看懂一些,新的印象是:这是一篇厚黑学吧,更像是心理学实操。说是教别人怎么劝谏君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一不是奔着研究人心去的。
我们现在常说,世上最困难的事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而劝谏别人,不正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君王的脑袋里。现在我们还听说不要轻易给别人掏心掏肺的,那是浪费自己的生命。可在古代,劝谏君王那是所有臣的职责,成功了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红包可享,失败了但也会有掉脑袋的高风险。所以韩非子写了《说难》,开篇就讲,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在劝谏中发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打动听者的心,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君王的脑袋里。
接下来,韩非就历数种种劝谏中的风险。
首先要了解听者的心理需求点,要了解到听者真正想要什么。并且列举了几种可能。有好名的,有好利的,有实好利但好名在外的,更有实好利而不明说要你体察的。这是心理层面的分析,这需要对劝谏对象有更深层的了解,要在劝谏前做功课,要有的放矢。这是在教我们事前要收集和了解全面信息,并做出心理分析。
有了事前的准备,在劝谏时才会避免各种可能身死的情况出现。君王所避讳的,想要隐藏的这些都是雷区,在劝谏时要避开。为君王出谋划策,要对君王的性格做分析,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心态是不一样的,所以计谋成功或失败都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正是把握了君王的性格特点,才能避免与君王交流时祸从口出。所以,劝谏君王前,要做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这些差异会在同一事件上发生不同结果。
有了理论,接下来就举例说明。一是伊尹和百里奚,出身卑微得到了君王的认可最后都成了圣人。二是宋人疑邻和郑国吞胡的故事。面对事实,实话实说了,一个是邻居被怀疑是小偷,另一个是大臣丢了性命。就说明劝谏的时机不合适,用现在的话说,要看破不说破。三是弥子瑕和卫君的故事。正应了那句俗语,喜欢你时,放屁都是香的,不喜欢时,那就是杀头的罪过。所以要了解君王喜好变化很重要。
最后点出,龙有逆鳞,君王了一样有不能触碰的点。只要避开这个点,劝谏才有可能有效果。这最还是回到了说话的艺术上了,说话前要明白哪些话不能说,那些点不能提,要投其所好,顺其心意。
这就是对《说难》的新理解,这哪是法家大师,这明明就是现在心理学的授嘛。教我们怎么与人沟通的方法,要分析对象的性格,要了解对象的生活背景,要知晓对象的喜好,要掌握对象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学习古文的同时借助现在心理学知识再了解一遍韩非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