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平可是——也许是第一次吧——看见了严肃的,悲哀的,含泪的,大游行。
老舍一直在北平生活,作为一个作家,观察着自己的城、城里的人、人的气貌色神,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上一回缓冲了一下情节,这一章节直接释放出让人喘不过气的压抑来。
瑞丰穿上中山装到了学校,原本满心欢喜与期待,觉着自己就要崭露头角。去问候蓝旭时却被泼了一道冷水,被叫去给来校的学生整队。在传递校旗时,被学生们一致泼了第二道冷水,没人接瑞丰递过来的校旗。
蓝旭也一样,虽然他和新民会组织了这场游行,但自己的心里是没底的,他不知道在游行中途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
庆祝保定陷落游行,却丝毫没有庆祝的气氛。
笼罩着北平的,是沉默!
学生还没出声。沉默有时候就是抵抗。
他们不敢出一声,也不敢正眼的看街上的人。他们今天是正式的去在日本人面前承认自己是亡国奴!
这最大的耻辱使甚至于还不过十岁的小孩也晓得了沉默,他们的口都被耻辱给封严。
这一章节里出现得最多的词汇应该不是“沉默”就是“耻辱”吧。
学生不管年龄多大,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罢,都明白这次游行的意义,他们没有出走抗战的力量,他们只能让悲痛充溢胸腔,用沉默来进行属于他们的战斗。
学生们就这样子来到了天安门前。
老舍对天安门的雄伟壮观作了一番描述,还有谈到天安门的历史、乃至于中国的历史,总结到学生心中的,就是一阵“耻辱”
天安门的庄严尊傲使他们沉默,羞愧——多么体面的城,多么可耻的人啊!
学生差不多已到齐,但是天安门前依旧显着空虚冷落。人多而不热闹比无人的静寂更难堪——甚至于可怕。在大中华的历史上,没有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在敌人的面前庆祝亡国的事实。在大中华的历史上,也没有过成千上万的学生,立在一处而不出一声。最不会严肃的中国人,今天严肃起来。
站在高高城楼上的汉奸们与日本人开始说话,老舍把他们当作是傀儡和木棒子,因为他们在天安门的高大形象前,就像一个猴向峨眉山示威。
可是,天安门和学生们好象不懂得炸弹与手枪有什么用处,沉默与淡漠仿佛也是一种武器,一种不武而也可怕的武器。
读完这一章节,我也沉默了。
前面写钱家的悲剧,老舍先是展示个体的悲剧,再铺展开到全局的悲怆,自然而然。而钱家的痛哭声我依然记得,痛哭是个体宣泄悲痛的方法之一,而沉默,同样让人悲痛,甚至比痛苦还要痛,不仅仅无声胜有声,更是在沉默中看见了集体的共鸣。
以下链接是我写读书笔记的初衷和目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