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四十七
老人公
在巴蜀方言里,妻子称丈夫,过去农业社会叫“屋里人”、“屋外人”,现在城乡日渐一体化,当面背面通通叫“老公”。有意思的是,怎么称呼老公的父亲呢?当面还是像叫自己的亲生父亲那样,喊“老汉”,背后称“老人公”。加进一个“人”字,以示两个男人的代际区别。
以此类推,称老公的母亲,也就叫“老人婆”。但重庆地区流传更广的还有一个奇异叫法,特别好玩,叫“驼子妈”。大家都知道的,“驼子”一词指的是背部隆起的一种残疾病态,是怎么用到此处的?我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从语言的一般规律上看,这儿显然是一个比喻,可是,它比喻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妈”,就因为接了儿媳,就变成背上背了一坨的“驼子”了呢? 会不会是孙儿孙女降生,让“老人妈”背在背上,在媳妇看来就像一个“驼子”呢?不敢肯定。
但是,我觉得不管这个词是怎么一种因缘和来源,略加琢磨,就能感觉得到,它含有一丝轻蔑的贬损意味,透露出婆媳关系自古及今的紧张。
弯酸儿
重庆人特别喜欢“耿直”,开口闭口都少不了“耿直”,在描述人品性格的词汇里,可能再也找不出哪一个词比之更能获得重庆人的青睐了。重庆人直来直去,自称心直口快的“火炮性格”,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且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这就与成都人温文尔雅、含蓄蕴藉的慢性子相冲了。
于是,重庆人批成都人“假打”,讥之“弯酸儿”。成都人呢,则挖苦重庆人粗俗,土匪脾性,没文化真可怕。
成渝之争,固然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争夺、地位争夺的诸多原因,但我以为很多时候表现为言语风格迥异的口水战,言语背后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两地性情、文化之绝然不同。对一个事情,重庆人害怕不能一针见血、一剑封喉,而成都人恰恰相反,他们却害怕一步到位,失去“绕来绕去”的“弯酸儿”之乐趣儿。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文心理是怎么形成的?直观地说,这得从两地的地理形貌上来分析,重庆重峦叠嶂山水环绕,地势坑洼不平,道路弯来拐去,兼之盆地气候云遮雾罩,老天已经真够“弯酸儿”的了,那么成人、为人就特别憧憬能够一杆子插到底——直来直去。反观成都平原,一马平川,一眼望去,无遮无拦,因此人性便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一点曲折变化,能够“弯酸儿”一点就尽量“弯酸儿“一点,聊补生存环境之不足。
如果说重庆人力求“耿直”是对生养之地既爱且恨的抗争和超越,那么,喜欢且乐于“弯酸儿”的成都人则是悠悠然地在广阔无垠一览无余的天地间寻求一点有变化、有意趣的审美。
重庆人的耿直是为了降低生存之成本,成都人的弯酸儿是为了增添人生之乐趣,不在一个频道,可以互补,不可相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