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收到一条微信消息:“清理一下人脉,看看谁好心让我常住朋友圈。”
消息来自一个并不相熟的女生,我得感谢她,这条消息让我开启了对人脉这个词的思考。
我觉得并不是加了好友,对方就成了你的人脉资源,真正有效的人脉,应该是当你需要的时候,这些人愿意出手,不管是出于感情还是价值交换,抑或是其他原因。
2
这种关系要靠谱,首先,彼此之间得有基本的认识,我们不太会去跟一个缺乏了解的人做生意,更不会轻易接受一个陌生人的馈赠。
有好多人加了微信之后,加了也就加了,也不打声招呼,也不好好地介绍一下自己,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关于自我介绍,我认为最起码得包含这三个部分: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更高级点的,讲讲你们之间的机缘,如何得知对方,表达下各种感情,比如仰慕。懂事的,还会在结尾加个祝福。
3
上面说的是第一步,然后呢?如果你确实是个很牛叉的人,别人知道你有价值可以交换,你要获取资源,获得别人的帮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那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
惦记对方,用对方能感受到的方式。
人都需要存在感,当你觉得某个人心里压根就没有你,做啥事儿都想不到你,你会怎么对他?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4
小张非常喜欢一位作家,于是隔一段时间就给这位作家发邮件,邮件内容包括作家已出版图书的书评,公众号文章的读后感,还有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
作家终于“受不了了”,把她的个人微信号发给了小张。
加到偶像微信以后,小张并没有经常在微信上打扰这位作家,而是坚持发邮件。
有一次,作家主动在微信上找到小张,跟她说,你的书评写这么好,要不我给你介绍几个编辑吧,你可以有偿给他们写书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后来,小张还成了作家的助理。
5
谢叔初中毕业以后就在广东打工,二十出头就已经在一个不错的服装厂里面担任主管了,还带出去一大批老乡在厂里挣钱。
他有一个习惯,每次回老家,都会带一些土特产(老乡回家的时候,他也会让人捎带),然后给厂长送过去。
他送的那些土特产并不值钱,都是红薯干,腊豆腐干之类的土货,而且,他从来不向厂长提出任何请求。
此后,不管他在哪个地方上班,他都保持着这个习惯。加上他这个人为人真诚,办事也挺靠谱,他总是能比其他老乡混得好很多。
6
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来让别人知道,他们心里是装着别人的,惦记着别人的。
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也是会惦记着别人,不过,他们惦记的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好处。
在向别人求助的时候,也不会想一想,咦,之前我有没有给这个人做过什么,或者是,我现在能为他做点什么?
他们会一次又一次理直气壮地找人帮忙,他们会跟人吹牛我跟谁谁谁认识,他还帮我做过啥事儿。
对这种人,我想说一句话:
你真美,想得美!
7
价值交换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你不能给对方提供对等的价值,就不能好好做朋友。
之前我在文章里写过,没钱花,你可以花心思。在这里也是一样,没对等的价值可以提供,你就多惦记别人,用合理的方式,让别人知道你在惦记他,你心里有他。
如果没有惦记,就算是曾经的老朋友,最终也可能会沦为熟悉的陌生人。
剽悍一只猫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公众号或微博转载请通过简信联系作者本人获得授权。欢迎诸位关注我的简书账号哟。
网友评论
哇,受教啦
“抑或”:抑,作连词时,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行期定否?本月抑出月?抑与表示选择的“或”连成词“抑或”,仍然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是”。如:不知道他们是赞成,抑或是反对。
“亦”,表示“也(同样)”或“也是”的意思。如果与“或”连成词“亦或”又能表示什么意思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抑或”而无“亦或”的词条。
据《咬文嚼字》2008年第9期曹志彪先生考证,在清代作品中可以找到“抑或”的用例。在“抑或”出现之前,“抑”和“或”表示选择关系连词是分别单独使用的。如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欧阳修《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难道是因为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在现代汉语中,“抑或”连用,属于同义复用,符合现代汉语双音词产生的一般规律,业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虚词。但“亦或”没有这样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它不是一个固定搭配,不可以表示选择关系。“抑或”收入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亦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没有一席之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明是书面色彩的词语,词性是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抑或”,没有“亦或”这个词。简言之,在现代白话文中出现的“亦或”,通通应当改为“抑或”。
我很感谢您,因为6月份在您的文章里知道了简书,知道了彭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