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职场中,始终存在着新员工和老员工,相对于新员工来说,老员工业务技能熟练,经验丰富,忠诚度较高,按理说,应该拿更高的工资,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新员工比老员工工资高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内部的矛盾和混乱。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他工厂里的烦心事:
老张在一家工厂做技术工,公司规模不大,大部分是老员工,大家平时也很少谈论关于工资的话题。就在前不久,公司突然说要扩招,要招聘一批新员工,很快就来了一批新人。
某天,一个新员工和老张聊天,聊到工资的事情,老张很清楚薪资是敏感话题,因此一再回避。而新员工却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工资是5000块钱,老张顿时懵逼了,居然比我还高?凭什么?老张脸色瞬间变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老员工,一时之间,这件事情在老员工里面议论开了,很多老员工在背后说老板的坏话,很快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
老板对此十分生气。老板觉得,老员工思想固化,思维赶不上新员工,自然工资方面没有新员工高。于是在员工大会上,老板决定批评一下有意见的老员工,说:公司对于员工的工资都是十分公平的,不满意的就自己滚蛋!
此言一出,没多久老员工纷纷递了辞职信,公司一下子就空了,剩下的全是新员工,业务不熟悉,很多项目都没办法进行展开。几个月后,一直和公司保持合作的老客户,投诉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要求马上处理,但这些问题对技术要求比较高,而懂技术的人基本都走了。
客户一怒之下要求公司退货,公司损失惨重。老板傻眼了!
公司发生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是双输的局面,老员工在步入中年的阶段,没了工作,公司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既然都明白老员工的重要性,为什么这种故事还是频繁上演?
换个角度,老员工的工资就一定应该高于新员工吗?
前两天一位老板跟我分享了一件令他头疼的事:新员工小王入职不到三个月,业绩就做到了前三,做得好好地,突然提出要离职,原因是工资没有老员工的高。小王说,老员工整天上班时间聊天,打游戏,嗑瓜子,自己该负责的事情推给别人做,忙完自己的事情就坐等下班。而他自己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业绩比老员工做得多,到手的工资却比老员工少,实在是无法容忍,于是,提交了辞职报告。
面对新老员工的薪资问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而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很可能是因为薪酬模式的陈旧与落后。
思考
在传统固定薪酬模式下,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给高薪酬意味着企业要承担高昂人力成本。
而企业获利的关键,并不在于员工的学历、能力、资历深浅,在于员工所创造出来的结果。
技术人员研发了一个新产品,这是一个结果,
业务员带来新的订单,这是一个结果。
营销部门提高了公司的曝光度,这也是一个结果。
企业是根据市场结果存活的,而不是根据企业资历、经验。一个新开的小公司,很有可能把老字号企业干掉。
所说,对于新老员工而言相对最公平的薪酬模式,最好的薪酬方式,并不是根据资历、能力或者经验而定,而是依据他创造的结果而定。
KPI模式为什么行不通了?
说到宽带薪酬和绩效管理,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KPI。但KPI不等于绩效,它只是企业绩效考核的一种工具。
KPI在中国风靡了十几年,曾经被很多企业顶礼膜拜,然而随着其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反思KPI是否真的能够帮助自己改善绩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企业使用KPI后业绩反而越来越差,老板们叫苦不迭,却无所适从。而员工更是对KPI怨声载道,骂声一片。作者挑选几个KPI在实际操作中的弊端,各位读者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枪”:
1、超预算
比如说过,去年合格企业部门费用为4.98%公司就硬性要求,必须将降0.5%-1%的比率,KPI的高目标,就是通过“达成率”做指标,目标比现在或过去高,超过预算。
2、高目标
KPI定的高目标,如果生产主管做不到,那么老板就会认为你不够努力,完不成100%的目标,就要扣工资,扣奖金。这是因为KPI用减法的方式来管控,让你的指标必须100%完成。但实际的目标是否合理,要有数据的支持才行。
3、负激励
KPI的负激励,它只注重考核,一些机会不可能完成的目标,都被要求完全达成,这样的负激励,只能让员工变得更没动力,只有压力而没有动力,员工抵触这样的模式,应为没有正向的激励。
4、只看表面
只看重表面的价值,忽视真业绩。老板一般眼光较长远,需要长期持续的发展,往近了说就是实现短期目标的利润增长,比如说计划每月生产1000台,实际出产1000台就是全部完成,那么就会得到奖励,如果计划月量产3000台,结果生产了2400台,没有全部完成,那么就要被扣钱了。那么这两个月来看,那个月的业绩好,显然2300台的业绩高,可是主管却要被扣钱。
5、员工没动力
喜欢把工资绩效放在一起,激励度太差是KPI的最大问题。如果说生产主管月薪是18000块,基本工资5000,岗位工资6000,补助2000,绩效5000,那么绩效考核就是考核绩效这5000,实际上是这个主管一年中,有8个月被扣300-1200不等,有4个月得到400-600的奖励,那么从数据来看,就是罚大于奖,员工没有动力很正常。
真实的例子
13年的时候,我们在宁波一家年产值高达8亿的企业,员工人数3000的制造业考察,这个企业做了3年绩效考核,可是营业额只是小幅度的增长了,利润却大大下降,看了下他们的年报,过去一年的利润只有不到200万,这个钱还不够发一个高管的工资,如果继续这么下,明年的利润估计都没有了。
这家企业KPI制定节选
反思
企业有目标是对的,但是盲目的高目标只会让企业受到伤害!
以目标带动计划,以激励驱动目标,才是企业绩效管理的真谛!
所以好的薪酬分配方式应该实现2大功能:
共赢:就是员工工资在增长,企业工资费用率反而下降;
激励:员工能清晰知道如何涨工资,并且有多维度的涨薪渠道。
KSF是什么?
KSF是一种能体现管理者和企业共赢的模式,它一般会给管理者开拓6-8个绩效激励渠道,并在每一个渠道上找到平衡点,超出平衡点即做出分配细节,这个模式分配的不是企业既有的利润,而是一种超价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结果、效果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易,企业赢得的是高绩效、管理者员工赢得的是高收入。
以某服装连锁企业门店店长的薪酬绩效方案为例:
如果采用KSF薪酬绩效模式,店长会有6-8个涨薪渠道,在原有平衡点上:
零售成交额每增加10000元,奖励10元,每减少10000元,少发10元;
毛利率每增加0.1%,奖励15元,每下降0.1%,少发15元;
售罄率每提升0.1%,奖励5元,每下降0.1%,少发5元;
人创绩效每增加2000元/人,奖励5元,每减少2000元/人,少发5元;
VIP卡发出每多1张奖励2元,每少1张,少发2元;
... ...
相对于KPI模式,更加重视企业与员工共赢的KSF模式的价值在哪里?
1、安全感
KPI:只要达不到指标(通常是很高的指标),不管是什么原因,就扣钱。
KSF:指标以过去一年的平均值为基点,达到了基点,就不扣钱,不奖钱(做到平均值不难吧?)
2、激励性
KPI: 只要达到指标(高),员工就可以拿到应得的,注意,是应得的,没有奖励。超出再多,也不会超过预算。
KSF:只要到达了基点(合理),就可以达到应得的,超出了平均值,就奖钱。员工超得越多,意味着他做出了越好的结果,企业从他创造的结果分一些奖励给他,不吃亏吧?
3、驱动
KPI:压力驱动,做不到就扣钱,这是公司逼着我去做,能做就做,做不了就走。
KSF:做好了就奖钱,做的越多奖得越多,上不封顶,有这种好事,我为什么不努力?(这种激励机制下,不努力的员工还能要吗?
企业不做绩效管理,等于没有管理,政府也一样,中小企业主们,你还在用固定工资吗?你的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是怎样的?欢迎私信和曾老师交流。
个人号|曾老师 (zwwjx168)
职位|咨询师
作者简介:
长期从事绩效薪酬设计研究和实践;
足迹踏遍五湖四海,为广大企业诊断把脉;
救死扶危,誓做企业薪酬绩效改革的践行者!
添加小编为好友回复“绩效”两字,免费发送100分钟薪酬绩效管理内部培训视频。
薪酬设计有套路,绩效管理有妙招,更多老板管理秘籍请戳下方“点击了解更多http://t.cn/RBIraM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