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佛、儒、道专题诸子百家
【33】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学”?

【33】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学”?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3-21 19:36 被阅读130次

33、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学”?

文|翻腾四海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不学无以明道,不明道便无以修身为政,孔子反复谈及学的重要性,真可谓苦口婆心。

【学则不固】

01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庄重,指外表言语等,如衣着穿戴不随便、不邋遢,说话时不嬉皮笑脸,即曾子所谓的“动容貌”。

主:以之为主。

惮:畏难,忌难也。

学则不固:理解这四个字的关键在于对“固”的解释,在《论语》中,固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固,陋也。陋,隘也,原指空间的狭小,引申为居室简陋,或是器物、排场质朴,不够华美。如“奢则不孙,俭则固”。后来固又形容人的见识狭隘,目光短浅鄙陋,孤陋寡闻。如:

0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固即是思维不能狭隘,目光不能短浅。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这里的“固”就是固陋的意思,孔子栖栖遑遑,遍因诸侯,就是疾恶天下有位之君子们不学无术,见识鄙陋,目光短浅狭隘,不能行道于天下。

【第二种】固,坚牢、牢固。

如“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即是指顓臾这个地方城池坚固的意思。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固穷即是固于穷,君子在穷困之时能固守其节操,有所不为,而小人在穷困之时,为了改变处境就会滥于行,无所不至了。

【第三种】连词,固然。如“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对于“学则不固”的固,有两种观点:

一,有人认为固是鄙陋之义。不威,是不重的结果,不固就是学的结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若是多多学习,就不会孤陋寡闻,不会见识短浅。“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是并列关系。

二,有人认为固是坚固、牢固之义。不威、学不固,都是不重的结果,不庄重,就会没有威严,因此学问也就不牢固。

兄弟不同意后面这种说法,不庄重,不自重,学问就不会牢固,这种因果关系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不能让人信服。而且,“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结构相同,中间都有一个“则”字,两个短语应该是并列关系。

【学与思】

0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也。

罔有三个含义:

1,罔,无也。置若罔闻,就是当作没有听见一样,罔闻就是无闻、未闻。后来罔字旁边加上一个竖心旁,构成“惘”字,表示失意,心有所失的意思。如惘然,便是若有所失的样子。迷惘,就是迷失。只是当时已惘然,便是失意而不知所措的意思。古时罔与惘经常通用。

2,罔,诬也。古代的巫类似于今天跳大神的人,说出的话往往不靠谱,皆是无中生有,以诓骗他人。所以,诬即是无中生有的言语,用来诬蔑蒙骗他人。罔是诬罔,即是蒙蔽之义,相当于今天的忽悠。

0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直,诚也,正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里的罔便是第二个含义,诬也,蒙蔽欺骗,无中生有,这便是不直。人之所以能存活于世,是因为正直做人。说话无中生有,颠倒是非,蒙蔽他人,这样的不直之人,虽然也还活着,那是因为他们侥幸免于死难而已。

3,罔通网。

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即是无的意思,形容无所得的样子。只知一味地学习,灌输各种知识,却不独立思考,这样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仍是无甚所得。只思而不学,就会有疑惑而不得解,所以向师友学习求教是必要的。学与思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孔子说: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以前只重思而不重学,废寝忘食地独立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还得向他人学习。

【学与六蔽】

170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言,字也。形容文章字数多常说“洋洋洒洒数千言”数千言即是数千字。六言,即是指仁、智、信、直、勇、刚这六个字。

六蔽就是好此六者带来的不良后果。蔽,本义是覆盖、遮掩,引申为概括,引申为欺瞒、蒙蔽。有人认为这里的蔽即是遮掩之义,使自己受蒙蔽,不明白好此六者带来的不良后果。

孔子问子路有没有听过“六言六蔽”,子路站起来回答说没有。所以孔子接着说“居,吾语女”相当于“坐下来,好好听,我给你讲讲”,如果老师问话弟子还坐在那里,就太无礼了。

仁者宽厚爱人,不博学多闻,就容易陷入愚笨,受人蒙骗。如宰我所谓的“井有仁”,不好学之仁者便会从之入井,陷入其中。

荡,漫无边际,不知所守。好智者常常耍小聪明,不博学于礼,就会容易放荡,不守规矩。贼,害也。一味好信,言出必行,而不博学多闻,就容易陷入无道,害人害己。

绞,两绳相交谓之绞,引申为不顺。一味正直,而不博学多闻,就难以事尊顺上。好勇斗狠者,不学礼,不明道,以约束自己,就会犯上作乱。刚直不屈者,不博学好礼就会狂妄暴躁。

此处孔子所谓的学,当指博学多闻,但主要是学礼明道。所以孔子还说:“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两句可与这一章相参证。

【学是由愚变智的惟一途径,也是一个人改变自己地位的惟一途径】

170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0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60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在本性上讲,人与人之间差别不大,特别是在小时候。可长大之后,行为习惯上的差别就越来越大,为什么呢?也就因为有的人好学上进,有的人懒惰厌学。好学者,最终会成为上智之人,厌学者最终会成为下愚之人。

因为我们大家对“学”的误解根深蒂固,所以这里有必要再重申一遍,孔子所谓的“学”不是今天所谓的上学考试,也不是指读书认字,也不是学手艺学技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所谓的“学”是指学道、学道、学道。

所以,他所谓的上智与下愚之人,也不是指智商指数的高低,考试成绩的好坏。一个人是智是愚,要从他的德行来判断,智者有德行,而愚者没有德行,他所谓的“习相远”实际上就是指智者与愚者在德行上的差别。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想做下愚之人,就只能在“学”字上下工夫。

孔子又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如果你生来就属于士大夫阶层,那就算了。但是,你若生在了庶民阶层的话,如果你不好学上进,那你这辈子只能做一个庶民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高考的利弊暂且不论,但学习能改变命运,这道理谁都懂,特别是那些非官非富之庶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3】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ng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