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影片中五个主人公和自己的孩子,
你妈妈愁眉苦脸的面容开头
片子里的妈妈以各种各样的言论来证明我是为了你才变成这样,
其实这背后和男性在家庭中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母亲的这种感情勒索,全部寄托于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高压,来满足自己。
看了感触很深的几句话:
1.只要你心里有一个你很深爱,但是又原谅不了他的人,都可以来看看这部戏。
2.至今仍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3.5 个故事里,每个孩子都十分挣扎,因为单一的社会价值标准,无法活成自己的样子。而这背后几乎都有一句—— 我是为你好。
4.被勒索者,会常莫名其妙地被要求付出,他们感到无助,但却不晓得该怎么逃脱。他们害怕伤害对方的情感,或者让对方难过,但从没想过对方加诸在他们身上的,是一种慢性毒物。
5.第一位提出「情绪勒索」的是心理学家苏珊 ·佛沃(Susan Forward),她用fog(迷雾)一词来形容这个状态,它有几个基本特点:恐惧、义务、罪恶感。
这些,都会成为被情感勒索的孩子身上的枷锁,随着自己所想做的事情和正被迫努力的方向越来越远,枷锁也越来越重;极端情况下,他们还可能失去对生活、生命的信心。
我们和孩子平常的沟通中一定要有同理心,想想孩童时代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度过的,我们要感同身受,毕竟现在不是文化课可以代替所有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