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在我刚上班那会儿,2000年左右,有一个故事突然风靡全国,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原因是,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给我看了她老公给她新买的手机,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那个时候波导宣传是非常厉害的)
她老公用信用卡给她刷卡买的,一开始她并不情愿,但是她老公就给她讲了这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说该买就买,买完了可以再还!
故事说,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遇见了。中国老太太说,我幸苦了一辈子,总算攒够了钱买了房子,住了一天就上天堂了。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总算还清了我房子的贷款。
这是个鼓励提前消费的好处的故事,两个老太太关于住在房子里的画面感太强,很多人都瞬间被洗脑,觉得中国老太太太傻了。

自此以后身边贷款买房,贷款买车的人一下子就像是赶集似的,好像谁落下就是傻子一样。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城市里开始建造越来越多的房子,马路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汽车。
后来支付宝上走了花呗,借呗,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事情好不好也不能非黑即白,比如刚刚上班经济能力弱,需要提升职场能力,你需要报名学习职场课程,用花呗分期贷款支付,在一年的时间里用去学习的技能提高了场外赚钱能力,还了贷款,职场上有了精进,这未尝不是好事。
如果你的支付能力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大概率会陷入透支的困境。比如去购买奢侈品,去过度消费,去游玩吃喝……这样没有正常的还款能力就会把自己逼入透支陷阱。
透支陷阱
那我们来看看,透支未来有哪些陷阱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贷款买大房子并不是最危险的透支,还有两种透支方式更加的危险。
第一种是通过信用卡借贷消费,包括用借呗,花呗来消费。
第二种是将工资和没来的收入抵押出去,提前消费。
前者是高利贷,借呗的日利息虽然只有0.045%,但是折算为年利率就高达20%,美国信用卡通常的年利率在12.9%~21.9%之间,情况差不多。(如果是用完把钱及时还上,不用付利息,这种就不算透支。)
在美国,一个人一旦习惯以透支的方式生活,即便不破产,也是挣扎在破产线上,这些人有很大部分收入其实都是在支付不合理的利息。在美国,有1700万的家庭处于破产状态,占人口的14%左右。在中国透支消费的历史不长,这样大规模破产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很多借了网贷的年轻人已经处于实质上的破产状态了。
透支消费最大的危害还在一旦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就几乎不可能摆脱贫困了,更不要说能够富裕起来了。因为,这样的生活没有了冗余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出门旅行会带旅行箱。如果箱子小,带的东西多可能装不下,打包很麻烦。有时候不得不需要反复几次把那些东西重新整理最后才放下。
但是,在接下来的旅程当中,如果想带一点东西回去,就会发现箱子里可能装不下。如果一定要装进去,就需要更加精细的去调整,甚至有时候还不得不舍弃一点,很是耗费精神和时间。反过来,我们把行李箱如果只带上最少必要装备,留一些空间出来,可能会让旅程更加的从容一些。
同理如果一个人选择了用透支未来的方式消费,生活就会变得像塞得满满的旅行箱,不再有冗余的空间。
人的挣钱能力就是那个箱子的容积,有的人想提前享受,等同于在箱子里塞满了更多的物品。今天总花呗或者白条升级了手机,用网贷改变生活状态,几个月下来,手上就没有现金了。每个月的工资还没有捂热就直接拿去还账了。
不要小看20%的借款利率,他会让人所欠的本息迅速上涨。让现金流变得脆弱,如果车子坏了需要修,生病了需要住院等等,都会让你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就像是旅行箱塞满了东西,最后东挪西移的放进去还可能把东西挤坏了。
人如果习惯于眼前,就会忽视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冗余很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以后分到了一个不错的国有企业,没几年就买了大房子。
另一个朋友毕业后找了私有企业,工资不高,一直租房住。但是他用一部分工资用在个人成长上面,学习职业技能。过了一些年他的职场一直是向上发展的,直到后来他又开始创业。
第一个朋友的工作稳定,贷款买了大房子,改善了生活条件,但是长达二十多年的还款期让他无法有多余的钱去投资成长。每个月的工资除去生活用度就还了账单,手里一直现金流紧张。若干年后,房子贷款还清了,他的职场还是在国有企业,熬成了老油条。
这就是有无冗余空间差距,起点也许是看不出来什么的,但是做时间的朋友,回头看,竟然那么大的区别。原因之一就是天天在折腾旅行箱,而另一些人在旅行。
不要借贷,不要借贷,不要借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