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想到一些很有趣的观点,当初在读唐史的时候就有过思考,不过当时没有过于重视,现今想来,倒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
从武则天离开家进入皇宫前的那一句话开始,“见天子庸知非福”,其实我们就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出,她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她十四岁入宫,通往权利的路漫漫,从太宗时期的才人,到感业寺的青灯古佛,再到武昭仪,武后,天后,则天大圣皇帝,她走的每一步虽然坎坷,却很坚定。她苦心估计几十载,最终登上了权利巅峰的宝座,也在青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乾陵前屹立千年的无字碑,是立给她自己看的呢,还是立给后人看的?
武则天能登帝位,偶然中充满了必然,必然中又处处充满着偶然。如若不是高宗在太宗的病榻前与这个武才人暗生情愫,任凭她有怎样的城府与心机,都不值一提,她最好的结果,就是在感业寺与佛为伴,了却此生。可是,她不甘于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于是有了这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有了与高宗的这层暧昧关系,再加上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她自然而然就有了机会进宫,进宫之后获得皇帝专宠,两年生了三个孩子(其实我觉得不太可能,他们也没双胞胎或者早产,即便是铁人也不能这么生,但就史实来看,她相当铁,身体倍棒),又由于王皇后没有子嗣,武则天顺利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偏偏高宗有多病,政务自然就交给了武则天,而武则天处理政务的能力又相当出色,在高宗驾崩后,废立中宗睿宗,最后临朝称制。看着她这如开挂一般的人生,我们不禁感叹,武则天注定就是历史浩瀚星空中那颗最耀眼的星,没有一个又一个机遇,她走不到最后,没有她的城府和谋略,再多的机遇也是白搭。
所以,当我后来读到韦后乱政,太平和玄宗争夺权力的时候,就曾想,如果韦后真的如愿称帝,亦或是太平打败了李隆基,历史的走势说不定会有所不同。说不定以后的皇帝都是女子,或是有男有女,但女性称帝不会像武则天那时不为世俗所容。或许中国就从此不再是一个男权社会,而是女权完全凌驾于男权......可惜,这都仅仅只是或许假如,历史没有如果。且不说韦后那个愚蠢的女人,对权力极致的渴望改变不了她要心机没心机要城府没城府的本质,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武则天登基,可是苦心孤诣的经营了半辈子,她的权力之网牢不可破,但她韦后手中权力全来自中宗对她的纵容,可她的谋略和武则天差了十万八千里,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她如同跳梁小丑一般的愚蠢。再说太平公主,她的谋略和城府都比韦后高出了太多个档次,可是最后她还是失败了,因为她遇到了一个比她还要强大的对手——李隆基,最终还是落败。
初读时,甚至还隐隐有些惋惜,如果韦后再机智一点,如果太平再强大一点,或许中国会出现第二个女皇帝。但是细想来,她们的失败一定是必然。因为他们不是武则天。其实我觉得武则天最后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会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人,所以她还政于李唐,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立无字碑,留将公罪后人论,但同时,我也觉得,她不需要任何人议论,她的骄傲,她的独一无二,只有她才配评价他她自己吧。
所以,我觉得武则天之后再无女皇帝也一定是必然,武则天的机遇与谋略,实在是难以找到一个望她项背的,再加上后来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想称帝几乎就成了天方夜谭了,即便是后来的西太后,权势滔天,比皇帝还皇帝,可她也还是没机会称帝。个中滋味,却是越想越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