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如何阅读一本书
文张爱敏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读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
01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真正的对话是遵守思维的礼节。善意的对话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学到什么。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地阅读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只要对自己充满期许的读者才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分析或诠释一本书。
受教是一种美德。
塞万提斯说过,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的。更确切地表达应该是: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光是努力,并不足以称得上受教。我们必须懂得如何评断一本书,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同样有这样的互惠关系。好的写作与阅读,都是以文法与逻辑的原则为基础规则。
分析阅读第三个阶段的第一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这三种意见代表了所有的评论立场。
分析阅读第三个阶段的第二个规则: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诚实才是最好的策略。就像反对一样,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争强好胜是毫无益处的。事实,是关于这件事的真理是什么。
分析阅读第三个阶段的第三个规则: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知识存在于可以辩护的意见之中。
小结:分析阅读第三个阶段的三个规则:
关键词:批评式阅读 读者与作者“辩论”
一是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二是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胜或者盲目反对
三是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即要求读者要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
注意: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观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一位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后,掌握住他的主旨与论述,便是与作者心意相通了。诠释一本书的过程是透过言语的媒介,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02赞同或反对
理想化的辩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避免偏见,公平表达;同理心去阅读,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激情。 这三种心态是明智与有益的对话中必要的条件。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以及批评式的阅读,可以遵循以下四点:
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
读者可以用以下概念向作者说明:
你的知识不足(即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你的知识有错误(即说他的理念不正确);
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即你的推论荒谬);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即说作者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或是他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小结:
03辅助阅读也很重要
根据一般的阅读常识来说,你依照内在阅读的规则尽力将一本书读完之后,却还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不懂时,就应该要找外在的帮助了。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为四部分:相关经验;其他的书,导论与摘要;工具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