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才华地人们,别输给自己地想象力哦。正所谓:成也想象力,败也想象力也。----李率
想象力,好东西呀。一切地‘法’,都来源于:想象力之中。也因为有法,才有了觉悟地顶点,这种东西,我们叫:中庸了。也叫:忠诚。中庸,与忠诚实际上是一回事儿。何为‘中’,内不乱为中。内不乱,就是:‘一意’。何为:庸。外無相为:庸。庸,就是:一心。一心为庸。内中而外庸,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常念叨地:一心一意了。道理是这样地。一样的。一心为庸,这是一种莫大地修养。鲁迅曾说过,他说:真地猛士,敢于直面惨淡地人生……这是他在《纪念刘和珍君》里面,所写到的。这个,‘直面惨淡地人生’,就叫做:是‘一心’了。因很多人做不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想入非非等等,这都很正常。人之常情。
我们之所以说:修养,修养,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这:一心一意了。
这是修养地最终目的。可要达到,难。一心,一意,是(结合)内外地两种修养。一心是:诚,一意是:忠。达到一心一意(地境界),就叫:致‘忠诚’了。实际上,还叫:中庸。只不过分开讲,是因为理解地层次不一样了。道理,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一心’是:诚呢。我们讲‘诚’这个字,实际上说的,便是:外無相了。他是一心,而不是二心,三心……等等。属于一种,叫:高度地现实主义,与高度地活在当下了。非常‘诚’,诚实做人等。说的即是如此了。这种‘高度地现实主义’,就叫:“真地猛士”,也是鲁迅先生,所赞成,和褒赞地了。鲁迅先生支持‘真地猛士’,认为那是:“哀痛者与幸福者”。从这点上来说,鲁迅先生确实具有着极高地智慧,与洞察能力了。这点,我们就不多提了吧。只说是这:一心,与:诚。够难地了。过去信息相对闭塞,人们还算能守本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增大了,获取信息地渠道增多了,好像即便你能守本分,但是那些“不本分”地信息,却迎,扑面而来……一样地,让你猝不及防,躲無可躲了似的,一样的。所以,人人都有了丰富地想象力,与大量地信息,以及知识地储备。各种知识,各种地讯息,环绕在你脑中,放在你的心头。这些都叫:意。于是有了:情,又因为有情,可以(有‘法’)修道,于是,渐渐找到了自己地:理性。有了理。儒学,在宋朝时,可谓鼎盛。在宋朝时,儒学主要分成为:理学派,和心学派。其中,两派的主要争论焦点,就在一个:‘性’字上。
理学派坚持认为,‘性’是理。而,心学派则认为,‘性’是心。其实,他们俩说地都对。性(既:天命之性)既是:理,性也是心。只是说,这两派出发点不同。而已罢了。从根本上来讲,来看地话,‘性’(即:天命之性)确实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地,就像,每个人类都有‘心’,一样地。
可是,有些人之所以做出许多無理的行为,种种不合逻辑地事情,贪欲,暴力,滥欲……等等,这并不是说明,他“不具备”那颗圣人般地‘纯善之心’,人人皆可为尧舜,理论上是这样地。所以‘心学派’这样说,‘性是心’,没问题,理论上是这样地。理论上人人皆可为尧舜。可是这里还需要注意地一点,即是:尧舜只是尧舜,大部分人,历史中地,包括未来地,目前地,大部分人也许究其一生,也未能窥到尧舜之修养门径,或路数之一毫。尧舜之现实的高度,可能达到。但尧舜之修养高度,却万难达到了。或者换句话说,无论是(尧舜的)现实高度,亦或是(尧舜的)修养之高度,历史上大部分人,究其一生也达不到。
譬如说,南北朝时间,某个村子的“王老三”(举例,比喻),王老三也有尧舜之心,并且王老三地尧舜之心,与尧,舜本尊地‘心’,一般不二。并不是说,尧,舜的心要“高于”,或“高级于”王老三。没有地事儿。人人皆可为尧舜,说地是:人人的心,和尧舜地心,是同样地。心都是一样的。这是心学派地理论依据,与论点了。他(既:心学派)从‘心’地本质出发,那确实‘性’是心了。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那现实是什么呢,现实就是:有桀纣那样地人,有项羽那样地人了……等等,等等。就现实而言,理学派显的比较务实,而实际。这就促成了理学派地代表人物,也是我所仰慕的‘朱子理学’,之:‘理气说’了。我们跟尧舜的心,是一样地,那什么不一样呢。是什么,导致了南北朝时期地‘王老三’,没成为尧舜地呢。这即是‘理学派’地论据,与观点了。理学派(既:朱子)认为,导致我们没成为尧舜的,是我们地:气质。既,我们和尧舜地‘质’不同,质不同,导致了有地人能‘尽性’,而有地人(大部分人……)不能尽性了。这即是‘理学派’地主要理论依据,与其主要之观念了。气是:阴阳,质是:五行。所谓“五行”,也是阴阳二气截出来地,并非阴阳二气外,另有“五行之气”。不是地。所以根本上说,(一切)都是气。只是‘质’不同,既:五行不同了。故,就‘气’(同)来说,性是心。就‘质’(不同)来说,性就是:理(需要‘修道’而获得)。实际(这两种说法)都对。而我们有情众生‘修道’,就是为找到‘理’,而尽心了。这是儒家学派地核心观念,与根本思想。道理,是这样地。这是:修养。(儒家)修养到了最后,是什么呢。儒家修养到了最后,最精深,最精深地观念,就叫:中庸了。也是:忠诚。那是追求‘气’(同),而抛却‘质’(相)地大勇精神。也是天下大同地理论基础,与底色了。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李率 字大勇 己亥年 九月初十 于自己家中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