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擅长品茗,并将自己多年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积累的关于茶树种植、栽培、采摘、加工等若干资料,撰写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人类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新唐书·隐逸传》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
唐赵璘《因话录》云:“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育之,遂以陆为氏。”意思是说,陆羽乃是龙盖寺僧积公从河堤上拾得的一个弃儿,并以积公出家前之俗姓陆为其姓。由于《因话录》作者赵璘之外祖父柳中庸与陆羽交契至深,因此所言比较可信。关于龙盖寺僧之法号,《自传》仅云“积公”, 《因话录》称之为“陆僧”,唯李肇《国史补》云:“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据《纪异录》载,智积为唐代名僧,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由此可见,智积至少也是个参禅悟道的饱学之士,绝非等闲之辈。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他隐居山间,深入农家,采茶觅泉,品茶评水。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诗僧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他“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皎然好诗又喜茶,经常与陆羽探讨茶艺,两人结为忘言之交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自传》曰:“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唐才子传》亦称:“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赞宁《宋高僧传·唐湖州杼山皎然传》曰:“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皎然集》中,有赠陆羽之诗多首,多处写到与陆羽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陆羽与皎然的交往,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一年后,陆羽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初稿,时年28岁。
陆羽撰写的《茶经》,首次将中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精神,渗透到饮茶艺术之中。他所创造的茶艺,无论在形式、器物上,都体现了儒家的和谐统一。
例如他所设计的煮茶风炉,不仅形如古鼎,而且还在其三足之一上书:“坎上巽下离于中”,运用了《易经》中坎、巽、离三个卦象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在另一足上书:“圣唐灭胡明年铸”,表明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所造的茶釜,“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这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也都是儒家治国方略。他所强调茶人必须精行俭德,以茶养廉、励志、雅志,当然也都是儒家所提倡的。
他在《茶经》中希望茶人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度尽烦恼,求得精神解脱,也与佛教禅宗倡导“息心涤虑”、“静参自悟”的主旨,不谋而合。道家强调“天人合一”,强调“道法自然”,倡导精神与物质的统一。陆羽也认为应该在饮茶过程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他在《茶经·五之煮》中形容沫饽变化:“如枣花漂漂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也就是说,茶汤中也包含了大自然最洁静、最美好的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