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定窑,白了天下(系列之三)

作者: 正广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22:26 被阅读13次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宋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

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芒口

定窑瓷器特征之一。系对瓷器口部因刮去釉层而露出毛涩胎骨的称谓。形成芒口的原因主要是采用某些装烧方法所致,如对口烧、覆烧等,为防止器物之间或器物与窑具相粘连,口部就不能有釉。

口沿无釉会使器物显得不雅观,于是,人们就在器物口边包镶金、银、铜等制成的薄片,称之为“釦”。

宋 定窑白釉刻花芙蓉纹蔗段花口洗

高3cm,口径15.8cm,足径12.4cm

洗口呈五瓣葵花形,外壁凸起弦纹两道,浅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雅洁,口沿无釉。里心刻划芙蓉花一枝,环以三花叶,构图简练大方,纹饰线条清晰自然,富于装饰性。

宋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盘

高3.4cm,口径16.9cm,足径5.6cm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盘内划花装饰,满饰缠枝萱草纹,外壁光素无纹。

此盘采用覆烧工艺,镶金属釦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还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因而更加普及。

【 覆烧 】

瓷器装烧方法之一。将器物口沿向下覆置于支圈组合窑具内。用覆烧法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克服了器物容易变形的弱点。但由于覆烧出现了芒口(口沿无釉),所以文献中有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的记载。为了弥补芒口这个缺陷,遂在芒口处镶金、银、铜质的边圈。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瑙宝装器皿二十事。”此处之“金装定器”,即指这类镶金口的定窑瓷器。

宋 定窑白釉印花蟠螭缠枝花卉纹洗

高4.3cm,口径18.4cm,足径11.1cm

洗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局部形成泪痕状垂流。口沿无釉,镶有铜釦。外壁光素无纹,内印花装饰,内底印双螭纹,内壁印回纹、缠枝花纹各一周。盘外底錾刻乾隆御题《咏定窑盘子》诗:“越器出庐奴,七言曾咏苏。巧轮今冶矣,朴副古多夫。哆口铜平锁,圆形月就模。云中见龙爪,如有复如无。”句后署“乾隆乙未仲春御题”,钤“比德”、“朗润”印章款。

宋 定窑白釉印花折枝花卉纹碗

高9.3cm,口径26.6cm,足径8.7cm

碗口微撇,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牙黄。口镶铜釦。碗外壁光素,内壁模印折枝花卉纹。

此碗形体较大,制作工整,印花生动,反映出宋代定窑印花白瓷的烧造水平。

宋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

高16.4cm,口径32.5cm,足径15.6cm

温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口沿无釉。外壁近口沿处刻划弦纹一道,下刻莲瓣纹;内壁刻划鱼藻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鱼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因“鱼”与“余”同音,故鱼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余”。

宋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

高5.7cm,口径20.3cm,足径4.4cm

碗呈斗笠式,圈足。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碗内印花装饰,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内壁印缠枝石榴花纹。

石榴因多子而满足了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故被赋予吉祥寓意,被大量用作各种工艺美术品的装饰题材。此碗所印缠枝石榴花异常清晰,反映了定窑印花瓷器高超的制作水平。

宋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

高5.5cm,口径15.7cm,底径13.7cm

洗口微敞,斜直壁,平底。通体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微泛黄。口沿无釉。内底中心刻划团状蟠螭纹,外围回纹。近口沿处内外均刻划回纹。

此种在盘、碗、洗等口沿内外装饰回纹的做法,常见于宋、金时期的定窑瓷器上。这种圆洗是宋代瓷器中的常见造型,除定窑白瓷以外,尚见有官窑粉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圆洗等,时代特征鲜明。

宋 定窑白釉描金折沿盘

高1.9cm,口径18.7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腹,圈足,胎体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光润,上施金彩,均已脱落。

南宋人周密撰《癸辛杂识》曰:“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之,永不复脱。”以描金技法装饰的定窑瓷器传世甚少,海内外仅存10余件,其金彩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可见“永不复脱”不足为信。

定窑工匠所以用大蒜汁调金粉,是因为瓷器表面光洁,要使金粉附着其上,必须使用具有粘性的调和剂。大蒜汁既有黏性,又易于就地取材,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调和料。

金 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

高3.5cm,口径7.9cm,底径3.7cm

洗敞口,深弧腹,平底,一侧凸出菱花边板沿,下接环形耳。薄胎,芒口,通体施白釉,外壁可见竹丝刷纹。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

这类造型近似匜的板沿单柄器物,在宋金以及元代非常流行,不仅定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著名瓷窑均有烧造,还见有玉石、金银制品。

金 定窑白釉印花天禄流云纹花口方洗

高4.6cm,口径14.8cm,足径8cm

洗呈四方形,委角,花口,折沿,浅腹上丰下敛,平底内凹,缘边凸起成浅圈足。腹壁凸起八棱线,将洗分为八等份。通体白釉,口沿无釉镶铜釦。外壁光素,内壁印花装饰。折沿上印卷云纹一周,沿下刻回纹。内底凸印四只天鹿,周围环绕祥云。外底錾刻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制《咏定窑三羊方盂》诗:“粉定出北宋,花瓷实鲜看。非红宁紫夺,惟白得初完。坤二形堪表,乾三义具观。因思切已戒,敢忘作君难。”句后署“乾隆乙未御题”,钤“比德”、“郎润”印章款。

天鹿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短腿,有翼,双角,连须及鬃,可辟邪、祓除不祥,永绥百禄。又因鹿与禄谐音,故寓意吉祥长寿和升官发财,这种图案常被称作“天禄流云”。

相关文章

  • 七百年定窑,白了天下(系列之三)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

  • 七百年定窑,白了天下(系列一)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

  • 七百年定窑,白了天下(系列二)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

  • 七百年定窑,白了天下(终篇)

    定 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

  • 浅谈定窑白瓷

    定窑白瓷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

  • 定窑白瓷有什么特点?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

  • 定窑白瓷究竟有多美你知道吗?

    定窑白瓷的闻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

  • 那些瓷器比较好卖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唐代定窑白瓷...

  • 广州中大科鉴:北宋定窰典雅秀丽、胎色洁白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窑口。定窑白瓷胎体洁白,质地坚实。北宋定窑白瓷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

  • 高古瓷定窑属于五大名窑,排名第几呢?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百年定窑,白了天下(系列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kh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