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是,有爱,就一定是教育吗?
武汉的桂贤娣老师有一个“三问”:“你爱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这真应该让我们深思。
有爱,是能做教师的前提;会爱,是能做好教师的关键;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你是好教师的标志。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究会爱,要考虑爱的方式、爱的技巧和爱的智慧呢?
不妨看看下列爱的形式吧。
一教师刚刚师范大学毕业,第一次跟学生交往,特别有亲和力。孩子与她融洽无间。学生于是常常就会违反学习的纪律,而老师想着,“对他们好点,他们就听话了”,于是爱他们,却没有限制,没有纪律。
一轻年教师,平时以严师而闻名。她对学生,时时处处,都讲规矩,方方面面都谈纪律。讲规矩、守纪律的学生,她对他们特别好,不讲规矩、不收纪律的学生,拿学生的话来说,“你死定了”,她非得让这些学生知道她的威力不可。
一中年教师,似慈祥的奶奶,学生跟她相处融洽。她要求学生做到的,她先做到。一旦学生有做不到的,她总是找他谈心。找到原因,协助他做到。对于影响他的因素,她是竭力想办法解决。或家访,或谈心,或将其带在身边,有意让他做事给他吃,与他一起做作业。
看看这三种爱,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老师是姐姐,她的爱是溺爱,是无原则的;第二位老师是法官,她的爱是冷酷的,只有原则;第三位老师,是严而不厉的奶奶,她的爱是温暖而又有度的。
没有原则的爱,那是溺爱,虽说带给孩子是宽松的自由的爱,但对于孩子做人的方圆上却是害。
只有原则的爱,那不是残酷冷漠的爱,虽说这样的爱里,孩子容易成才,但孩子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爱,感受到的是胆战心惊甚至是恐怖,这对孩子的内心的成长往往也是有害的。
严而有度的爱,让学生既有爱的温暖,又有爱的限度。学生在自由和约束的相互协调下成长,使得他们就有爱心,又有责任和担当。这种爱就是会爱。既爱了学生,有让学生感受到爱。
会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身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健康全面愉悦自由地成长。
其次,会爱学生,要智慧地爱,得体的爱,恰到好处的爱,不能让学生觉得爱是可怜的爱,怜悯的爱,是施舍的爱,是不平等的爱。“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播散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李镇西语)
教师要会爱,教师就要做有心人,仔细有心地观察学生,就要在细微上下功夫,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师要会爱,要化显性为隐性,化直白为含蓄,化刻意为自然,化有意为无意,用智慧去撬动爱的杠杆,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爱,自由的爱从而促进孩子健康自由快乐的成长。
教育的路上,你会爱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