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波逐源》这本书最先惊诧到我的是书的定价,单本89元。这是我所读过的书中,单本定价最贵的一本。我买过最贵的书,单本定价69元,是国家前领导人写的一本关于音乐笔谈的书。
单本定价这么贵的书,想来一定有它贵的道理,带着这种心理翻阅了这本28万字的《随波逐源》,三个小时读完。
先介绍一下作者王波:
1969年生,白族,云南大理人。凡事爱琢磨,喜探究,期待用坚实的努力,梳理生活的感悟。有事做事,无事随心。
“有事做事,无事随心。”内心被简单的八个字击中,朴素中有禅意。这本书,哲学思想贯穿其中,更多是作者对一些事物的感受,对生命宇宙的探寻,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道篇 天简地繁万物中
中一,生命感光篇 并不神秘的伟大
中二,生命潜能篇 磨砺幻觉出品味
下篇,宇宙篇 能量铸就新宇观
实话说,这本《随波逐源》对我的吸引不大,但也还是全部读完,是被作者王波用七年才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打动,不忍弃读,信手翻阅,渐渐被他的博学吸引,肃然起敬。
「生生之道」护身,这篇文章中,王波提到生病多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理问题,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本身出现变化,以致无法正常运行;
二是意识问题,指挥与控制发生障碍和素乱,身体难以有效运转;
三是体内环境改变和失调、运转秩序混乱和失真,使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这些情况要么是身体的病变,要么被外界感染,归结起来,大都与温度环境改变有关。
病痛既是生命运行中出现障碍的反映,也表明身体开始试图加以自我修复。它只要降临,每一生命体都有应对的手段与方法,不仅是体内对抗,往往还会寻找外在帮助,形成各自的经验和习惯。无论动物还是植物,概莫能外,只不过看收效如何。人类脱离动物本能之后,在这方面的努力中逐渐有了医学知识。
以前看过一些书,提到患病的自我修复,不能过度依赖治疗,过犹不及,积极良好的心里暗示对病情有稳定向好转的特殊治疗意义。
我曾经因病入院连续挂水20多天,病情不降反升,放弃治疗后,不出一个星期,各项指标反而趋向标准值。医生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存在。
在「真正的养生」一篇中,王波列举了他父亲的养生方法:
1.养心是关键
身体上任何闪失,都造成身心痛苦,这种伤害自己最在意。而意识活动失调,相对而言我们就有所忽视,但思想上顺畅和有序,才是生命功能发挥的有效保证。
思想和感觉上自我养护,是实现健康的有效途径。
养心,不仅是保持思想上的平和,形成良好内心状态,更要有意识的作为,提高思想控制能力,将暗示功能尽可能发挥出来。
2.适度是标准
《黄帝内经》说,“生病起于过用”,“用”便是一种度的体现,过或不及都可使人体生病。
适度,就是掌握恰当平衡锻炼。锻炼能使人保持健康,是因为它有效的提高体内温度或减缓温度下降,出汗就是表现之一。
锻炼一下,感到舒服,有了活力,就合适;没有感受和体会则是锻炼不足,觉得太疲乏或劳累,又锻炼过度了。外在的说教与评判,都不如自身感觉正确,最好的医生确实是我们自己。
养生便是根据身体表现状态的有所作为,让自己觉得自然、舒适、有活力,就是合适的方法。
3.保温是目标
中医常常讲“有外邪入侵”,导致身体平衡被破坏,身体某一项功能减弱,都与所在环境温度下降有关。欲养生,保暖是核心。
针灸和按摩,用刺激、挤压的方式使温度沿身体运行通道上升;太极和瑜伽,靠肢体舒张的变化以及内心专注把温度升高;催眠、冥想、修练、打坐,则是通过专注性和暗示性产生意识过滤,再通过自我控制,以思维上努力来提升温度。心态上积极、平和、稳定,也是如此,可以让身体拥有更好的运行环境。
身体的神奇之处在于,任何一部分如果未感觉不良,好像无视该部分的存在,这时最为健康。
“回首归路遥,云山万重曲。”随着王波的文字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长期不懈的努力,好像自己已不再被外界的干扰与诱惑所牵引。内心少了一点纠结和冲突,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宁静,一种'回头望,群山已在脚下'的感觉。”
这样的思考对我当是有所裨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