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酒话:执着的姜维

作者: 投笔请缨 | 来源:发表于2016-10-26 14:58 被阅读395次

宫殿外喊杀声震天,殿内的姜维用宝剑勉强地支撑起身子,汗如雨下,心痛难忍。他艰难的抬起头,迷迷糊糊地看着殿外,仿佛是后主刘禅领着一班文武向殿内走来,并高声叫着:“蜀国复兴啦!”姜维淡然一笑,在喧闹声中清醒过来,才见眼前的魏兵如洪水涌进,塞满宫殿。无奈,姜维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姜维宫中自刎

诸葛亮将毕生所学授予姜维,希望他能将北伐的志愿进行到底,而姜维也确实在勤勤恳恳地执行丞相遗命,但是天时气数是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被扭转的。

孔明传授兵法

邓艾从阴平偷入成都时,姜维正在战线的最前端剑阁与钟会领兵相持。懦弱昏聩的刘禅在进行简单的抵抗之后,居然就向邓艾投降了,前线的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个个都是气得要死——我们抛家弃子奔赴前线,在战马嘶鸣的沙场上不顾生死地保卫国家,您却将国家大义看作儿戏一样!这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吗?!

皇帝投降了,但姜维仍没有放弃。这真是难以想象的执着。

姜维想要利用邓艾与钟会之间的间隙来离间二人,趁机夺回蜀国。

于是他先假投降于钟会,加剧他与邓艾的冲突,随后擅改了邓艾的文书,让司马昭误以为其反矣,于是钟会得司马昭令,进军成都,擒了邓艾。

当时的姜维十分自信,还悄悄给刘禅写书信,说叫他在忍耐几天,马上就可以恢复社稷啦。

然后,姜维以巧语说于钟会,令他起兵造反,就算得不到天下,最次也能得一个蜀国。最后在行事之时事情败露,姜维想要先机一步杀掉那些被关押起来的魏将,却突然心痛起来,行动不得,所以才有了仰天长叹的那句: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三国酒话:执着的姜维

姜维最后的计谋没有成功,让人感到遗憾。可纵观三国,让人遗憾的事情还少吗?

姜维前前后后一共伐魏九次,比诸葛亮还要勤快还要精力旺盛,但做出的成绩却很不理想,吃的败仗多,劳民伤财更多。一味地继承诸葛亮北伐的遗志,只是愚忠罢了,但我是真真的佩服他的执着与勇气。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最喜爱的人物就是姜维。他还是魏将时,在天水不仅与老年的赵云战成平手,还让诸葛亮吃了一回败仗。在这个文武双全的人影背后,我还看到了睿智果断和年轻朝气。后来看到姜维自刎而死时,也不禁顿足捶胸!而看到当姜维伐魏建功,宦官黄皓进谗,让其撤兵时,我也跟着姜维,将这些佞臣贼子们骂了无数遍。

可很多年后,再读三国演义,看到这些曾让我愤慨不已情节时,却没有激动起来。没有激动并不是因为我事先知道了故事情节,而是我知道有些结果无法抗拒也无法挽回,而作者偏偏是将故事写成遗憾,让读者们跟着他一起惋惜。我很庆幸自己跳出了作者的思维引导,用自己的思想进行判断和阅读。跳出来后,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现在再让我来看待姜维九次伐魏的事情,我慢慢丢去了对他敬仰的心态,觉得他是:胆大而无脑。

我先统计一下九次伐魏的情况。

一、因粮草未济,且结盟的羌兵迟迟不来,于牛头山败于郭淮;

二、中了反间计,事先结盟的羌兵与魏兵一同夹击,败于郭淮;

三、于狄道被围,败于邓艾,但取得洮西郡;

四、于南安败于邓艾;

五、吴孙琳退兵,内应诸葛诞被杀,被迫退兵;

六、战况相持,后因宦官黄皓进谗,乃退;

七、祁山大败邓艾,但却被烧了粮草,毁了栈道,被迫而还;

八、战况相持,又因黄皓进谗,受诏退兵;

九、在剑阁与钟会相拒,后因刘禅投降,假投降于钟会。

从他所有的战绩来看,是输多赢少,但是姜维也从没说放弃过,没有绝望过,没有失去过激情,他虽然是一心为蜀国考虑做打算,但有些事情实在是太糟糕了。每次执意伐魏,可很多时候并没有诸葛亮的英明决断,说白了就是有打仗的心,却没战略上的部署,每次都是去了再去想怎么打,很多时候都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行事,这时的姜维往往就是:“然也。”真的是很没有计划性啊;一味只知道打仗,却从不关心民生,不懂修生养息,廖化,张翼都曾在出兵前劝过他,目前的状况是蜀国疲敝,而魏国强大,应先避其锋芒,注重休息养民,搞好内政,才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魏国。而姜维根本听不进去,还动不动就把诸葛亮搬出来,说我这一切都是为蜀国为了丞相的遗愿,你们不要瞎比比。于是蜀国的国力越来越空虚;还有是姜维的内政做得非常的差,他没有诸葛亮掌兵时的威信,也不擅于去联络将官,搞得最后很多文官都反对他伐魏,可姜维仍不在意这些。同时又不去妥善处理君臣关系,使得刘禅宁愿相信黄皓都不愿帮助他,后来姜维担心自己被黄皓陷害,跑到沓中去屯田避祸了。可正是他这一离开,魏国抓住机会,钟会开始进军汉中、邓艾奇袭阴平,然后蜀国亡矣。

三国酒话:执着的姜维

姜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身上的敢作敢为、永不言弃的品质却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酒话:执着的姜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gd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