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主席诗词(4)

作者: ReelRed | 来源:发表于2020-10-06 16:00 被阅读0次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写得通俗易懂,用典极少(只有一处:众志成城,岀自《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估计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是为了鼓舞士气,方便军中传唱。

井冈山是主席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后人称为“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在革命力量薄弱时期,非常适合做根据地。

1927年9月9日,在秋收起义受挫之后,主席率领队伍于10月份到达井冈山,将当地的农民武装团结整合过来,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井冈山会师,于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壮大。

1928年8月,敌军乘主席率领主力离开井冈山,前往湘南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凭险抵抗,以弱胜强,将敌击溃,很好地保存了根据地。主席感到莫大的欣慰,写下了这首《井冈山》。

其实当时的这场战役,主席并未亲临现场,诗中的描绘全凭想象。但是诗人凭着高超的艺术想象和文字驾驭能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形势严峻、军情紧急的战争场面。

“山下旌旗在望,山上鼓角相闻。”这是一种艺术的想象,当然真实的战争场景肯定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战争场景是应该是极其惨烈,不在乎旌旗是否招展。

“敌军围困万千重”,这个是事实,当时确实是敌众我寡,军事力量悬殊。但是我军把住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毫不畏惧从容迎战,“我自岿然不动”。这一句“我自岿然不动”,我特别喜欢,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立时跃入眼前。

写到此处,说点题外话。我来简书已是两载有余,在此期间看到很多以前非常活跃的简友一个个都离开了,但是我依然还在,而且从未想过要离开,反正“我自岿然不动”,除非简书不存在了。

回到主题。词的下阕写战斗的结局。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意思就是说我军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早已严阵以待,军民万众一心,做好了迎接战斗的准备。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敌军见到我军如此英勇,如此坚不可摧,早已没了气势,一听到隆隆的炮声,便乘夜仓皇逃遁了。这个“宵遁”二字用得好,将敌军仓皇逃跑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按照年份顺序重读主席诗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相当于将中国革命的历史,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捊它一遍,捊多捊少,捊对捊错看悟性。

相关文章

  • 重读主席诗词(4)

    西江月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

  • 重读主席诗词(1)

    贺新郎别友一九二三年挥手从兹去,更堪那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

  • 重读主席诗词(2)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 重读主席诗词(5)

    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秋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

  • 重读主席诗词(3)

    菩萨蛮黄鹤楼一九二七年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

  • 重读主席诗词(9)

    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

  • 重读主席诗词(6)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

  • 重读主席诗词(7)

    如梦令元旦一九三〇年一月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不知...

  • 重读主席诗词(10)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运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

  • 重读主席诗词(11)

    念奴娇昆仑一九三五年十月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隘,人或为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主席诗词(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rt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