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不久订阅得到APP一个产品——每天听本书。希望将听书所得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听写』。原则上坚持日更,简单的记录感想,大约500~1000字左右。
说来也巧,在我正计划这样一个主题时,在昨天听到了这样一本书:《从行动开始》。于是既已想到,便尝试一下。
因构思这个主题的时候,已是晚间,所以从今天开始坚持日更,初步计划先更一周看看效果——主要是自己能否坚持。
1 基本信息
- 书名:《从行动开始》
- 作者:石田淳——被誉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
- 说书人:成甲

2 主题内容
本书从“认知偏差”入手——行为失效的原因远不只我们的认知:意志力薄弱。还有更根本的原因:我们一直在浪费自己的意志力,而不是用有效的计划、工具和技巧去减少意志力的使用。
所以石田淳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是“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只以“行为”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排除意志力、懒惰、负面情绪等其他主观情绪影响。只根据已产生的行动进行分析。
3 三个原则指导行为启动
制定目标有一套很好的理论——SMART法则(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有关联、有时限)。但作者认为仅有这个法则还不够,还需要三个原则。
-
当下
目标要符合当下能力。我初理解这不是和“可实现”一个意思嘛。但其实不是,可实现不代表可持续。例如我的目标每天更一篇『听说』,是可实现的,但可能会耗费较大的心力和时间,当我的意志力被消耗殆尽时,可能变会放弃。 -
自我
目标要立足自身,是自己真实想要完成的事情。例如公司要求每季度撰写两篇宣传稿,我总是拖延,而自己在简书发文(订阅《超级个体》学后感系列)却容易开展得多。 -
微小
将达成目标所需的动作进行拆解。例如我可以通勤时间完成“听书”→工作休息完成“导图”→晚间休息完成“撰写”,以此完成『听说』系列。
4 一个工具规避负面情绪
-
实况直播
放弃或中断行动有很多因素,而我们常常归咎与自己意志力的薄弱,恼恨自己,对自己失望,产生负面情绪,作一些错误假设——我果然还是不行,写得很差,别人根本不喜欢看,还是算了吧。如果用「实况直播」来分析——我听了→画了思维导图→撰写了感想→目标达成。这样便不会将注意力放到那些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毕竟目标不是成为知名作者。
5 两个技巧减少行为失效
-
ABC法则
A:行为前提,即发生偏离目标行为的背景——忘了带耳机——规避前提:设置提醒,出门时带上手机和耳机。
B:行为本身,即偏离目标的行为——没有听。
C:行为结果,即偏离目标行为产生的结果——真懊恼自己忘了带耳机,算了,今天不写了吧——今天单独找其他时间坚持下去。 -
劣后顺序
先决定要放弃的事情,最终留下最有效的行为。
劣后顺序的优势:减少因做不完任务带来的精神压力,并能让你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中,从而提高效率。
案例:乔布斯总是从100件要做的事中,通过劣后顺序,删除50件,再删除25件,直至留下1件最需要做的事。
以上是我昨天听的书——《从行动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