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吃饭,点菜时候商量点个萝卜炖羊肉吧,冬天里温补。结果一对朋友说不点,前两天家里炖了羊肉吃伤了。他说乡下杀羊,带了些羊肉回来,那天炖了一锅,一家三口吃了两天,第三天闻到羊肉味就想吐了。结果就在第三天下午父母打电话来,说做了羊肉,让他们晚上都来吃。他们肯定找理由拒绝了,但是心里却是内疚。父母有点好东西就想着他们,而他们都吃伤了也没想起父母。
是啊,这就是父母对儿女和儿女对父母的不同。父母看着儿女长大,对儿女从小就呵护着、保护着。当儿女长大,与他们渐行渐远,他们内心失落着,只能目送儿女的背影走远。当儿女结婚生子,与他们不止空间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只能希望着盼望着儿女能够多回来看看,甚至是做好吃的讨好着他们回来,更有甚者希望自己生病来促使儿女回来看看他们。
儿女呢,小时候在父母的怀抱里享受着温暖享受着安全,撒娇、堵气、任性、耍赖、对抗……样样可以。长大以后,只想着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情,有的离家千里,有的不听劝告,有的和父母对着干,有的绝情地断绝关系,当然也有乖乖女乖乖儿,却也是整天忙自己的事,家里少见身影。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更加忙碌了起来。在这忙碌中,有的想起让父母帮忙带孩子,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却无端地拆散了父母。父母不能帮忙的却更加遗忘了父母。
也许这是代代相传的。父母看着儿女长大,从一个粉嘟嘟的小肉团,到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到顽皮捣蛋,到青春年少。这中间父母倾注了多少心血,担负了多少被依赖被信任的责任,解决了多少儿女惹出来的麻烦。就这样渐渐磨去了他们的青春,磨出了他们的耐心,磨出了他们的慈爱,磨出了他们更多的不放心,磨出了他们更多的关注,磨出了他们更多的牵挂。
儿女对父母却是相反的。儿时依赖着父母,要吃要穿要玩要闹。小学了恐惧着父母,别再多学了。初中开始叛逆了,非要反着来,你说东我就住西。高中了,我要高考了,我是大爷,都得听我的。大学了,我自由了,你们管不到了,除了没钱打电话,实在不想父母多打扰。再然后上班谈爱,偶尔会想起父母的好父母的温暖,但是我没时间我没时间。再结婚生子以后,父母能帮忙还嫌没帮好,不能帮忙的还埋怨。然后父母年纪大了,毛病多了,耳朵听不见了,他们更不耐烦了。即使非常孝顺,也会有不耐烦;即使和父母非常亲密,可能更习惯了对父母任性。
一般,对于自己的付出,人们肯定会更多的关注,内心希望有所回报。即使不在乎回报,也想看看自己的付出有什么样的成效,自己的付出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没有成效心里总不太舒服,如果付出很大的,一定抱怨,一定埋怨,还会愤怒,甚至会报复。 对我们的孩子,无意识中我们认为付出了很多,从而不能自已的去控制、去要求、去拔高,过程中不能自已的指责、愤怒,甚至打骂。
而孩子依赖着父母长大,理所当然地接受着父母的爱,却没想到父母内心里是需要自己学业上的优秀满足他们的面子。当有太多的要求时,慢慢的不耐烦,慢慢的厌恶,慢慢的争吵,慢慢的叛逆,最终越来越远。当他知道父母的辛苦父母的苦衷时,已到不惑之年,只能慢慢回报父母一点点孝心。
其实这些是天性,是自然规律,法律也是说“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所以父母子女都放好心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做为父母,对儿女少一点干涉少一点依赖。做为子女,对父母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问候,多一点耐心。和所有的关系一样,双方都给对方一点空间,这种关系才能更稳定更长久。
引用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