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凡齐微课】第三周——非命题(二)
-01-
在我们表达情绪的时候,常常会说你过分了。过分,顾名思义越过了分寸感的边界。
眼见着一年一度的新年又到了,虽然今年不一定能回家过年。但也许在部分人心中确实有一些开心,因为少了被七大姑八大姨支配的恐惧感。虽然亲人之间可能是好意,但是分寸感没有把握好就成了翻车现场。
多少亲戚好友因为没有把握好分寸感而翻脸无情的例子,比比皆是。
分寸感怎么把握?老夫子是这样理解的。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直等良好的品质一定要有文化教育、内在精神中和。
太恭敬了,点头哈腰;太谨慎了,窝窝囊囊;太勇敢了,冲动误事;太正直了,刚正易折。
亲朋好友的关爱是好心,他们作为亲戚关心着我们的成长。可若没有分寸感,一味的打听隐私,变成了粗野无礼。
我们体谅长辈的关心,感谢长辈督促我们进步。可若没有分寸感,不会及时制止不合适的话题,善良就变成了愚昧和自作自受。
不能合理的指出对方的“误”,便是纵容对方的恶。
从前有个小故事。
一位村民一生本分,没有作过恶。他的隔壁是一位屠夫,杀猪无数。
二人死后,村民觉得自己清清白白,应该去天堂,而屠夫双手沾满鲜血,应该去地域。
结果被告知村民下地狱,屠夫上天堂。
村民不解。
因为村民眼睁睁的看着屠夫杀猪,却从来没有阻拦,提出让他放猪一条生路。
可屠夫杀猪却是为了更多的人能活着。

-02-
分寸像一把尺子,可是却没有刻度。
靠的是心中的标尺。
今天单位一位妹妹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姐,你说人生在世,怎么能明哲保身?”
我被她的问题惊了一下,孩子居然考虑了这么深刻的问题。
我想了想,我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只能告诉她,我觉得每个人的“明哲保身”都是他们认为的“明哲保身”。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观察一个人,“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缺一不可。
明哲保身,至少三者在合理的分寸里,不越界便不会引起他人的嫉妒。单是这么看,便也是极其复杂的,需要考虑的问题环环相扣。
保持“中”,实属为难。
少一分,便保不住;多一分,便稍显自私。
好比救人可以,但要先拍照的现象屡见不鲜。为善者救人,却被讹人者用“善”当做利器,这便不是明哲保身了。

-03-
明哲保身,本是一个褒义词。大意是指明白事理,而保全自己。
却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连在了一起,成了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有贬义。
造成误解的原因,正是因为各人的分寸感没有把握好。
各扫各的着实没什么问题,但是人情会变得淡漠。
一方替另一方扫雪,一方不知道感谢,而是嫌对方扫的不干净,那么下一次就会变成各扫各的;若这一方知道感谢,这次你帮我,下次我帮你,两方就会变得很和谐。
若两方过于热情,可能会出现餐厅里互相抢结账,而大打出手的情况。
这样的事情,看起来都啼笑皆非。但是到餐馆吃饭,聊开了,喝高了,情绪上来了,自尊心也都上来了。
分寸感就没有了。
心中的标尺,要时时停留在心。
不知这个答案,能不能回答“如何明哲保身”这个问题。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 第(19)篇133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