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48篇《桧风 隰有苌楚 》

【原文阅读】
隰xí有苌cháng楚,猗ē傩nuó其枝。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huā。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译文参考】
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枝繁茂。
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知不烦恼。
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花儿美。
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没有家拖累。
低洼地上长羊桃,果实累累挂蔓条。
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家需关照。
【字词注释】
(1)桧(kuài)风:即桧地的乐调。桧,又写作“郐”。桧地在今河南郑州、新郑、荥阳、密县一带。周平王初,桧国为郑武公所灭,其地为郑国所有。
(2)隰(xí):低湿的地方。
(3)苌(cháng)楚:蔓生植物,今称羊桃,又叫猕猴桃。
(4)猗(ē)傩(nuó):同“婀娜”,茂盛而柔美的样子。
(5)夭(yāo):少,此指苌楚处于茁壮成长时期。
(6)沃沃:形容叶子润泽的样子。
(7)乐:喜,这里有羡慕之意。
(8)子:指苌楚。
(9)华(huā):同“花”。
(10)无家:没有家庭。家,谓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
(11)实:果实。
(12)无室:没有家室拖累。
【诗歌赏析】
这是一位没落贵族悲观厌世的诗。桧国在东周初年就被郑国所灭,这首诗大约是桧将亡时的作品。诗人在乱离之际,竟羡慕起草木的欣欣向荣、无知无觉、无室家之累,真能让人感到那种近乎绝望的、深深的痛苦。
全诗三章,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我要是能像那个苌楚一样,无知无虑地只管自己生长多好啊。所谓“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就是说这个苌楚的枝条、花朵、果实都长得很好。第一句是直接夸枝条之美,而后两句要稍稍拐个弯去理解:苌楚开花、结果以后,压得枝条颤巍巍的,也显得很美。紧接在这三句诗后面的“夭之沃沃”,是说那棵苌楚长得饱满湿润,好像嫩得出水。
这些诗句似乎都是在夸奖那棵苌楚长得好。但每章最后的那一句,却奇峰突起,作者在表达一种羡慕,而且羡慕的是“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这个诗人会羡慕那棵苌楚的“无知”“无家”和“无室”呢?这些东西和作为植物的苌楚根本不搭界嘛。
原来,诗人是在借苌楚之生长,抒发自己的忧怨和哀伤:无知,就不会为任何事情发愁;无家,就不会为将要发生的灾难瞻前顾后;无室,就不会为子女的将来忧心忡忡。
这位诗人,可能还是桧国的臣子,他天天所见所闻,都是让他揪心的事,在朝廷里要操心国事,回家要操心家事,想到未来要为儿女担忧……总之就是操不完的心,所以他就对那棵什么都不知道,只顾浑浑噩噩地抽枝、开花、结果的苌楚,充满了羡慕。
人活着,居然羡慕一棵树,羡慕它欣欣向荣,是因为它那鲜活又润泽的生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知无觉,无痛苦无烦恼,无家室之累。诗中洋溢着浓郁的厌世情绪。想必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琐事缠身,心中劳苦,郁郁不乐,不堪重负,想要摆脱,但又无可奈何。
居维叶云:“植物不为痛苦所困,只有恋爱而无妒忌,有美丽而无炫耀,有强力而无横暴,有死亡而无痛楚,与人类绝不相同。”但是,诗人不是直接地喊痛诉苦,而是借助于一棵苌楚,写人世艰辛、人世苦痛。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不同于《诗经》以前的篇章。这种委婉而深沉的表达,也就是所谓“怨而不怒”。
【《隰有苌楚》学习的反思探讨】
亡国之痛还是相恋之歌
诗人感慨,这个世道这么艰难,可是植物们没心没肺还在那儿长着,风一吹那么漂亮,是因为它们没有知觉呀。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反衬了人生最苦,唐代李贺就有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没有情所以天永远不会老,人一有了情,有了知觉,就该有苦闷了。
明代学者钟惺评点《诗经》,就把“无知”理解成没有知觉,所以才欢乐,认为这就是亡国之音。这样说的根据是桧在春秋早期就亡国了,并假设这个诗作于春秋早期之前。他说此诗都不用说到自己的苦,只羡慕苌楚快乐,因为它没有感觉、无情,这样来表达,意思就更深刻了。然后还补了一句,凡是可以说出的苦,不是绝对的苦,就是苦得还不到家。这一段像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真有了愁反而说不出。
对于“无知”,还有另一种说法,说“知”有相匹配的那个“匹”的意思,《尔雅》里边就曾用“匹”解释“知”。西汉时期解释《诗经》的鲁诗也说知是“匹”,所以“无知”就不是无知觉的意思,而是指没有配偶。
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诗的意思就完全变了,变成欢快的歌了。我们知道桧国后来被郑国所占,而《郑风》里多有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内容。《周礼》里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在春暖花开的某一天,让男女自由结合,有私奔的人政府不予追究,风俗予以承认。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首诗的意思完全相反,是讲在春天,遍地的苌楚蔓延的时候,在这绿色的植物之间男女唱歌。说你看这苌楚长得多好呀,它姿态婀娜,我非常高兴见到了你,我高兴你还单身。这话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我对你有意思。它表达的是这样一个快乐之情,我看上一个人,她正好名花无主。这就是男女相恋的歌了,在山谷中邂逅、一见钟情。
在现有的材料下,可以两说并存,没有足够的依据说哪个一定是准确的,哪个一定是错的。这首诗总体格调上比较活泼,所以第二种可能性大。
按第一种说法,把“无知”理解为没有知觉。那么“无家”就是没有拖累。一个人在艰难世道养活一个家有多难,成人体会得更深一些。清代牛运震认为三个乐字——“乐无知”“乐无家”“乐无室”极惨,让人不忍心读。如果按照第二种解释,就是说我很高兴遇到你,你还是一个单身的姑娘或者小伙子,这也是可以的。
苌楚这种无心的东西,越是无心长得越茂盛,可是人就不一样了,人有身为患,用的是老子的典故,老子说我们活着有患难,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我们害怕,怕饿着、怕冻着、怕渴着,甚至怕不被尊重。一切都是从这个身上起的,我们有个身体,这个身体需要物质。同时,有待为烦,这是《庄子》中说的,“有待”就是有条件,我们只要生存,就有因果关系,就不自由、就烦恼。形役神劳,我们的形体就会整天干活,我们就会劳神,有忧伤,就会变老,就不能长保朱颜青鬓。所以,看着草木生长得这么好,就生了羡慕之情。这段话里说到一些人生哲学,人生一切的基础是有这个患难之身,而且这个身是容易坏掉的。
而第二种读法就非常快乐了,“无知”“无家”是指什么?你没有配偶、没有家室的拖累,所以你是自由的。那么今天我们见面了,就可以相爱、结合,变成了男女相悦的欢歌。
两种解释都很好。这首诗也写得非常漂亮。苌楚攀缘,风吹来,枝叶婀娜,花朵婀娜,果实也婀娜。“夭之沃沃”,这句子造得非常活泼,形象非常鲜明。可见,好诗往往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词,营造最活泼的形象,后代的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等大诗人都有这个本事。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有一个成语叫“自郐以下”,意思是郐后边实际上都不值得说,这个典故来自《左传》,郐就是桧风的桧。
鲁襄公时期,从吴国来了一位贤人季札,到鲁国来访问。鲁国就把当时乐工保存的诗还有一些舞乐演唱给他听。这个吴公子实际上是第一次听,然后就对每一首风、雅、颂都做了评论。据说他是个天才,很懂诗,歌《周南》《召南》,他就说“真美呀,这是周家的基础哇”。
但是给他唱着唱着,唱到《桧风》时,按照当时的排序方法,《国风》还剩两风,“桧”和“曹”。给他演唱《桧风》和《曹风》,他再也不吱声了,不再有所评价了。
所以,成语“自郐以下”实际上是一个歇后语,是不足挂齿的意思。可实际上《桧风》有四首诗,有的作品写得不错,季札为什么不再评价呢?也许因为它是亡国之乐,桧这个国家在今天的郑州市再往南,它一进入春秋不久就灭亡了。曹国当时也很小,没有大出息,也差不多要灭亡。
参考资料:
1 《陆侃如文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主编;鄢嫣 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
2 《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东方出版社,2019年1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