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是早教,即便是对于自己也有同样的心结:我要更好的。这个世界上,“好”的定义没有极限,就像登天梯,一步一个风景,但上面依旧有无尽的阶梯。相对来说,早教的心结,只是把自己普遍存在的心结对象,从自己转换成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就更多地寄希望于下一代。就像我们常说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和可能。所以在早教上,我们总想着要尽善尽美,总想着能有一套最好的培养方案,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成长,能在起步的阶段就领先一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许每个父母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渴望,渴望孩子比自己好,越来越好。我们的期望没有极限,就像我们想象孩子的未来没有极限一样。也许这才是人类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一代更比一代强。
希望得到更好的,这种态度是好的。但是有的时候,如果这种心结转变成心魔,就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曾经听到过不少孩子因为压力太大,导致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的情况。可能在他们父母心里,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能够好好学习,能够考上好学校,能够成为优秀的人,能够成为精英、专家,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好与坏只有一线之隔,甚至有的时候是可以被转换的。总有意料之外的情况,不是吗?所有对于孩子的早教问题,内心是充满焦虑和惶恐的。正如昨天所思考的问题,作为父母应该怎么辨别争取的早教方式?应该怎么选择合理的早教方式?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提供更好的方式方法,但是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许那些专家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因为没有什么公理,有的只是一部分实验数据,和一堆相应的实验结论,而这个结论还只是概率事件。以前觉得书里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是权威的,但是现在却越来越发现,书里的内容也是一家之言,对与错,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不同的判别结果。
往大了说,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当时那个年代,他是错的,但是后来人们认识并接受这个理论。往小了说,鸡蛋黄一天只能吃一个吗?以前是这么说,后来有科学结论并非如此。也许这就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不断地重新认识世界,不断地发现新的世界,也许这个时候所坚持的对,可能是错的。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这么想,那么生活会乱成一团糟。分不清对错,或者不敢去分对错,整个人也就混乱了。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没有定论,也许这里有人说是对的,到了那里就有人说是错的。说得都有道理,也都有证据。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我们也无法区分对错,同样会陷入麻烦之中。但是我们又想要更好的,于是就产生了迷茫和恐惧。
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我问自己。
没有答案。一天时间,我也没再去想这个问题。有些问题也许并不是我能想明白的。
所以,就这样吧,去做当下的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然后去不断地学习、求知,让自己的认知更加接近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