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时限仿佛是星星一闪、尘埃一瞬。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这一程负载着萌芽、成长、强盛与衰落。读汉朝的历史,总是不自觉地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韬光养晦。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流动的河水,有奔腾翻滚的急流巨浪,也有周旋于狭缝中的汩汩溪流,那么“韬光养晦”正像是对顽强生命力的一种折射。
韬光养晦是不言放弃的艰险步履
鸿门宴之后,项羽对刘邦心存忌惮,于是,把刘邦分配到巴蜀和汉中,这里交通十分不方便。刘邦得知后,大怒,欲发兵攻打项羽,后来在周勃的劝说下,意识到时机不够成熟。此时的刘邦,为掩项羽耳目,烧掉汉军所经过的栈道,表明无东归之意,打消项羽的疑虑。随后,他启用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先拿下三秦建立稳固的大后方,然后在隐忍中等待时机。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与项羽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刘邦选择了忍气吞声、选择了韬光养晦,不激进不放弃、不松懈不停滞。他善用萧何、韩信、张良这样的良将良才,在跌宕起伏中化险为夷,最终像不倒翁一样与项羽抗衡到底,在多次迂回后取得逆袭胜利。
韬光养晦是谨小慎微地保全自己
尝尽人间冷暖的吕后在高祖离世之后,大开杀戒,因她而亡的皇子有六个,而代王刘恒却幸免于难。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刘恒的母亲薄姬性格平和、行事小心谨慎又毫无痕迹,无争斗之举。她并不是刘邦的宠妃,未与吕后形成竞争之事。儿子八岁时,在吕后的准许下,离开皇宫,来到儿子的封地代国。
在母亲的影响下,代王刘恒仁厚稳重,从未对皇位有非分之想,处处小心行事。当他得知自己要回宫做皇帝时,并未有半点窃喜,而是前前后后后派人多次打探,确认不是诈,才慎入皇宫。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崇尚节俭、采纳良言,有着极强的约束能力。一方面他轻徭薄赋,开放商业,提升国力;另一方面他心思缜密,稳中有进,巩固政权。汉文帝母子谨小慎微、韬光养晦,在大风大浪中保全了身家性命,成为人生的赢家。
韬光养晦是凝神静气地等待命运
少年君主汉武帝在即位伊始便表现出了超常的才略与胆气,他广招贤才,支持儒家思想。但是他的执政思想遭到了太皇太后窦太后的强烈反对。
此时的汉武帝对改旗易帜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在顽固的太皇太后面前,他表现出了超于年龄的成熟,他选择了等待命运,韬光养晦。
公元前135年,身历四朝的政治老人窦太后寿终正寝,属于汉武帝刘彻的时代终于到来。这位既有霸气又能忍耐的君主缔造了历史上极其壮美的篇章。
“韬光养晦”在大汉的这三位明君身上被深邃而智慧地诠释出来。它像一件柔而韧的护身衣,保护着英明的主人纵横激烈的战场、穿过狭窄的通道、度过漆黑的长夜,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征途上最终站到历史的中央。
两千年后的今天,韬光养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刀光剑影在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间早已黯淡。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被繁重的快节奏、被无处不在的劳神事牵引着匆忙前行。
我们只关心眼睛能看到的事物,而常常忽略潜在的危机。我们只想快而准地获得所思所想,而难以静下心去为它们付出心无旁骛的时间与精力。
越是在纷乱繁杂中越要清楚内心的遵从,越是在失望与迷茫中越要坚定明亮的未来。穿越两千年,古人的“韬光养晦”仍然散发着荧闪而悠亮的光芒,它能够护送我们熬过拥挤的瓶颈,踏入远行的阔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