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训练不回头是一方面,表面上的离开还好,精神上的解套才是真正的离开。这个过程就是成长。适当的切断自己的幻想必然会有一定的外部造作,能量的争夺罢了。从这一点我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踩低他人。因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再复杂,也有其共性,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实际行动试一下。
尝试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不好意思,都过去了。我经历过了。没时间陪你玩。
所以说人先离开,然后精神解套,拒绝同情软弱,阻断幻觉幻想幻象。有必要的时候还要燃起他人的幻想再切断。
忽然意识到揭穿之后的自毁非常可惜,伤亡太重没办法吗。也是。他们不过也是给了你他之美好,再自毁。就好比一个无法回击的人只能展示最大的善意和美好,断然的离开。
怎么说呢,压迫者内心更快乐。退出人间的人拒绝整合自己的感受,当然也冷静考量过,没奈何才这样打个平局。倒是那种说出来后承认与表达后干脆的断绝最佳。他们与过往分道扬镳。
以前有人说房思琪们太弱了,或许吧。论真就真的要和王佳芝那样做么,肯定不是。
如果关系的本质永远还是力比多那点事,就是该放大并打掉。毫不愧疚,这是事实。
从小我就喜欢那种当断则断的人,虽然大部分还是选择陷进去,不去看裂痕。毕竟无法释然那样的一段关系或别的人事物。都是同样的意思。
一个真正看得清的人又能看清多久,我被污染的不深就已觉得病入膏肓,我努力跋涉走出来。
最大的立场就是告诉自己,正确的存在,而绝对不要表达之后彻底的自毁。如果可以,直接甩出去也没问题。试过几次就明白,第一念就有觉察,离开就是。
拒绝本身,以及看见的那种人,你也明白他只是外壳迷人内心狗屎。倘若华而不实的告白换来了拒绝,其实就是某种程度自我压抑的刻意贬值,只是还不够明显。就好比说我被某个文本观点唤醒那说明我能被唤醒。我也是不能同情流连的。所以最根本的还是,看见感兴趣的,想想,能直接对话就对话,没必要的连对话也不必。
最根本的就在于这里,你根本不觉得某人迷人。你只是某个阶段对自己迷惑。你想要的某种来自他人善意的拒绝,有没有发现,后来你当个好人,好心拒绝,得到好果子了没。根本没有。
强者只有一个逻辑,说完了,撕了你,从此你是你我是我。恩断义绝。倘若真的是精神勒索,和对家人无法理解支持的巨大悲哀,需要自愈的时间势必会久。但是在我看来,创造一个幻觉,并毁掉它,这本身就是强势的。
然而你让作品留下,毁灭自己。亲者痛仇者快,总体来说还是恨不出来。就好比魏嬿婉是不幸运的甄嬛,没当上太后,毕竟那俩都长寿啊,这是客观事实。如懿恨不出来也无法表达,旁观他人的磋磨和激怒,甄嬛做到了对软弱不同情。如懿的悲观和麻木,觉得一切的面子上的功夫都是假的。怎么办呢,魏嬿婉与她两极分化分庭抗礼,我常常觉得,甄嬛在《如懿传》里是更大的赢家。她已经学会翻云覆雨手,从不自毁。她更像皇帝的「终身伴侣」。相对而言。
愤怒没什么了不得,归于平静也没啥。厉害的是从不自毁的这种自律。艺术是创造美毁给你看,现实生活拿自己开刀还是不够清晰自我的意义与无限价值。分清戏剧真实的界线,才是艺术道路的入门,现实的求全并不软弱。多重论证得出要的答案,这本身就是身心灵合一的成功,是谁把身心灵分开来说,谁就是恶意的分裂者,商业的缔造者。
你决定醒来,没人可以制止和阻挡。人们善用情绪化操纵你,譬如愧疚,如果真的愧疚,也是该对自己说出。说出来,与黑色的对面合二为一,从此外界的黑暗皆系于我心,穿越过去却不扰我分毫。
谁也不能原谅我,除非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