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余秋雨散文》,这一篇是《祭笔》。
笔这个物件,太过平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电脑时代,笔变得不再重要。而余秋雨先生,至今一直在用笔写文,他说“虽然我并不保守,但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总需要守住几份忠贞, 其中一份,就是对笔”。
余秋雨先生,自三岁开始,拿起人生的第一支竹杆笔,便不再放下,从此,笔带给他荣耀,也带给他无限的灾难。他用笔耕耘着人生的沃土,在崎岖的路上,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找到了一种方向。
他手中的笔,代村民写过信,记过帐;他手中的笔,替爸爸写过无数的“交代”,因“交代”而有了《吾家小史》;他手中的笔,偷偷潜行在黑暗里,变成了至今无人替代的《世界戏剧学》教材;他手中的笔,否定了一个个投机取巧、丧失天良的文人,为此带来了后患 ;他手中的笔,陪他走过阳关的古道,大漠的无垠,为的是寻找遗失许久的文化生命,《文化苦旅》由此诞生;他手中的笔,和他一起贴地而行,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考察了世界那些断裂的古文明文化,也就有了国际机构和著名大学的邀请演讲。
当他靠一支小小的笔,来完成自己的文化考察,并获得非凡的成就时,恶言来了。那个曾经被自己否定了的文人,不知是嫉妒,还是报复,竟然喷泻出千百篇诽谤文章,谣言四起,最终无路可,只能躲避。这一躲,就是二十年。消失在公众视线里的他,在一个个夜晚,在远离”文化盛典“的僻静小屋,由失业许久的妻子马兰陪着,一笔笔写下了他的文化巨著,畅销海内外。
面对磨难,他曾想过折笔、弃笔、毁笔、葬笔,可最后还是又拾笔、执笔、振笔、纵笔,有了笔,一切都够了。
写到着里,不由想起先秦诸子。老子的青牛黄衣,一路走过函谷关,留下闻名世界的《道德经》;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开创了语录式的散文体裁,有了《论语》,成为后世的儒家经典。而当代的余秋雨先生,以笔为杖,孤身而行,终于把中国的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