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之北有城,名为千渭新城,新城之北有一山,名为孤福山。此山长年寸草不生,濯濯童山。且每逢初一十五,必然会有文人雅士聚集,或嚎啕痛哭,或低声啜泣,时人怪之。问之则曰,每登临此山,孤独之感顿生,且环绕许久,唯有放声痛哭方能释怀。而痛哭之后,通体舒泰,如饮仙露琼浆,如啖南山参果,一个月内恶疾不生。故此山亦称之为哭山。 余家于此数年,奇之,访之十年,终释其疑。
原来,城中有二乞丐,一名曰孤,一名曰福。二人本为好友,白日各奔东西乞讨,晚上,则相互枕藉,促膝长谈,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快意悠然度日。忽一日,福在行乞时,遇一将死之书生,用其所乞浆汤喂食之,救得其性命。此本举手之劳,二人也不以为意。谁想,这救活之人日后竟然功名高中,做了朝廷大员。后宦海浮沉,竟然被贬到陈仓为官。下车伊始,贴出公文,开始遍访昔日一饭之恩人,谁料此刻数十年光阴,昔日乞丐,如今已经在城北山中隐居,故一年有余,音信皆无。
时光荏苒,转眼两年有余。某一炎炎夏日,官员到山中避暑,偶然遇到两个樵夫,官员本欲采集民风,邀其二人闲谈,忽然感觉其中一个眉宇有熟悉之色,遂用闲言试探,不想,这一问,竟然真是自己数年来苦苦寻觅之恩公。官员大惊失色,慌忙跳起见礼,两人也是目眩良久。
官员遂邀其出山同住。二人再三拒绝。官员不勉强,至是,三天一大汤,五天一小汤,不停送,以表当年救命之恩。始,两人都不动心,继续做自己的闲云野鹤, 后,慢慢也就习惯了这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的生活。所谓山中时光短,人间岁月忙。转眼桃红柳绿,几度花开。
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什么原因,官员忽然被朝廷贬官至云南,即刻启程。临走官员照例送给他们许多吃穿服用东西,大家洒泪而别。
然而此刻,福再也不想乞讨了。他想去寻找官员,或者进城谋生,他再也不想 以山林为伍,更不用说乞讨为生了。孤苦苦劝解,毫无办法,福于是下山去了陈仓城。
这一去不要紧,福竟然做啥啥成,大有范蠡,端木之风,赚的风生水起。他不断邀请孤出山共享繁华,而孤婉言拒绝,郁郁寡欢,但坚决不出山。两年后。朝廷不断向福借款征粮,福不愿意,后竟然罗织罪名将其杀害。孤把福尸体运回,连哭几夜,然后他将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倒点燃,最后把福的尸体,放在最东边的山头,自己找最西面的山头,引火自焚。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两具尸体焦烂不堪,然而遥遥相视。从此,此山寸草不生。世人都不理解其中缘故。直到后来官员听闻此事,从云南赶回,详细勘查整理,写几句文字大哭数日,然后离去,杳无音讯。人们视其文才大致明其一二。文字如下:福祸同根生,祸在福中行。功名与富贵,孤独伴终身。
后人感其事,名此山为孤福山。再后来,失意文人骚客,落魄贩夫走卒,或者鳏寡孤独,情怀不畅者每登临此寸草不生之地,情不自禁,放声嚎啕,心中郁结,胸中块垒,顿为乌有,身心也愉悦百般,故声名不胫而走,于是哭山名声大噪,而本来之名也湮没无闻。
余观此山,心亦有戚戚焉!良久眩目,不明所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