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童话
所谓童话,是指在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内心愿望和幻想的逻辑,用散文写成的故事。童话的文本特征:
(一)奇妙丰富的幻想
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幻想是童话的内容,也是童话的形式;幻想是童话的精神,也是童话的气质。
(二)曲折离奇的情节
童话故事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情节完整清晰。在情节上,运用回环反复的叙事手法,让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相同的情节和语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激发儿童阅读的欲望和探索文本的好奇心。
(三)健康积极的意蕴
几乎每一篇童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童话故事背后蕴含的健康积极的意蕴。阅读童话故事,能让儿童受到美的陶冶,成为一个纯真、善良、美好的人。
(四)生动活泼的语言
童话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活泼。这些语言来自生活,发自内心,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使儿童很容易进入童话创设的情境中,同文本对话,与童话作者和作品人物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二、童话教什么
基于童话的文本特征,发掘童话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参照学情分析。
首先,基于文本的价值考量,思考“这一类”的教学价值,从中确定符合童话类课文的文本共性的教学内容。接着,思考“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然后,基于学情的价值考量,思考“这一组”的教学价值。在备课时,需要看看课标学段的学习要求和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最后,思考“这一课”的教学价值。这样循着童话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探寻童话的教学价值,在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童话中简单、活泼、童稚的言语形式,感悟童话中蕴藏的善意和美好,让学生真正爱上童话故事。
三、童话怎么教
现行的语文教材,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整个小学阶段的课文中,童话就有36篇,特别是小学低段,中段选文中占用较大的比例。童话故事中丰富大胆的想象,清新纯美的语言,质朴单纯的道理,都深深吸引着孩子。因此,再童话教学中,应该遵循童话的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感情朗读,角色扮演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稚气童真的语言,色彩明丽的配图,精彩纷呈的内容,扣人心弦的情节,无不深深吸引着孩子的目光,触及着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乐于读童话故事,阅读童话时,应充分解读文本,寻觅童话中特别适合学生朗读的语言。除此之外,在教童话时,还有给予学生静心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对接,将自己想象为故事中的人物,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一个童话故事,就是一台童话剧。角色扮演,是学习童话的好方法。学生在表演童话的过程,其实就是与童话故事融为一体的过程,在读的基础上表演童话,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当学生走进自己扮演的童话角色中,他就自然能够读懂童话,读透童话,真正成为童话的一分子。
(二)理清要素,概括性复述
在低段的童话阅读教学中,应以“趣”为主,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饶有兴趣地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理清童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学生提供一些概括童话故事大意的样式,或让学生做一些完形填空,给学生留下概括童话故事大意的语言印象,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概括的语言模式,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把握高段童话故事主要内容时,应先引导学生浏览文章,从故事的发展顺序中理清思路,提取故事的“六要素”,形成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再读故事,重视童话故事的情节,利用小标题进行概括,使情节一目了然;最后,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大胆放手,在师生的对话中让学生准确、简洁地概括出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也将故事铭记心间。
(三)关注表达,创造性复述
童话故事中回环反复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类似、写法相同。童话往往就是运用这种回环反复结构的特点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蚂找妈妈》和(小成尾巴》都是反复讲述了小蝌蚪找妈妈和小壁虎找尾巴的相似经过。
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童话中故事的情节出现了多次反复,段落的模式甚至标点都与前文非常一致,反复结构非常明显,故事也十分有趣。在有了发现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模仿着创编一个相似的段落,这样的创编训练,学生感兴趣、易上手、有内容,有了这样的创编训练,学生的创造性复述能力以及写作水平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成为“童话大王”。
童话,是学生最喜欢读的故事,只要在教学中选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定能让学生走进童话,享受到童话的乐趣,真正地感受童话的独特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