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则长篇大论,且是本人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随笔,倘若你正在候车或者躺在家里发霉,倒是可以用来打发一下时间。
阅读是一件枯燥又有趣的事儿。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视觉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视觉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首先,请允许我偷个懒,百度上搬来一段文字先借以引申,我知道你们大部分人没兴趣看完,看完也没劲深思,我也是。
阅读的起源是什么?这个很难考证,或者说确定。我们把时间线延伸到我们的祖先那会儿,暂且不管他是山顶洞人还是北京猿人,我们暂时笼统的称之为原始人。在那样一个生物性相对单一但是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我们的祖先每天重复的事情只有一件,捕猎或者被捕猎。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现代人同他们的差异不单单体现在形体或者脑容量上,作个比较,虽然我们五官总体接近,但是在具体使用方面已经是天差地别了,容我用一句俏皮话来解释,例如眼耳口鼻舌,我们进化到了用来谈情说爱表达情感,而他们,更多的是用来观察。
共通点是,接受信息,反馈给大脑,紧接着处理信息。
于是,阅读就产生了。
古时候的人们,受制于生产水平以及基本的科学常识的缺失,故而信奉自创的神明。他们发自内心的惧怕自然界包括一切未知事物。我们不恐惧这些了么?我们同样恐惧,只是心底处的恐惧已经被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安全感给掩盖了。
在千万年前的某一天,一个原始人酒足饭饱之后无所事事,刚好祭祀又过去不久,他百无聊赖,突然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许这个家伙还挺离经叛道,内心对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明持怀疑态度,其后果就是他开始恐惧,开始动摇,想着,自己某天夜里被野兽悄无声息地吞掉之后,除了变成粪土还有别的归途么?思索中他捡起一块石头在石壁上画上了自己的脸。
然后他开心的笑了,好像这个举动挺有意义的,令他在此刻不再那么害怕死亡这件事了。
传承就从这里开始了,或者说是历史的记录。请注意这里有个关键点,这是个人的记录,不等同于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类似于教科书和课外书的差别。
无数年之后的今天,用一句小学生都能理解的话来概括,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你起床,打开手机,房产信息八卦娱乐心灵鸡汤接踵而至,你觉得有点累,关了机放进口袋,你的室友走过来幸灾乐祸地说,嘿,哥们儿,你的思德课又挂了。得,得重修,得认真的一页页去做摘抄,以及阅读。
又陷入了这个怪圈,因为我们已经离不开阅读,差别是选择上的被动或者主动,还有,数量级的差异。
大概在去年,知乎还在我的手机桌面偶尔会被点开观摩大神装逼的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件事,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当时的一位颇有些粉丝量的用户,不知是出于哗众取宠还是真的心有所感,发帖公然抨击一些已成名亦或已经故去的作家,用词也比较极端,大概意思就是说,你们写的都是辣鸡。然后声称自己已经博览群书(印象里面好像说是2000本?总之在这场闹剧的最后这个数字已经成为反驳者阅读量的一个基础单位了),看到这里不用我多说,你们应该也能想象得到这位兄台被口诛笔伐的凄惨光景了。
这件事情上面,我学到了三点,不要逞口舌之快,不要以阅读量为尊,以及不要随意给某个人某个作品过早的盖棺定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
《金瓶梅》能从明流传至今,就是一个很大的说明。站在传统的伦理纲常方面看,它不能完全说是精神鸦片,也起码是少儿不宜的书,但是它还是苟延残喘到了现在(这里的形容其实也挺敷衍,我身边的人从未对此读物表达过鄙视),如果历代男女仅仅是因为在里面看到了男欢女爱而为之动容,这件事反而简单有趣的多,问题是并没有,于是文学研究工作者经过分析给它打上了一个性解放的标签好使它能不那么难堪,摆在货架上偶尔还能被人们想起,哪怕是被用来当做反面教材也可以。
存在即有意义。
这是当年那个被石壁上的人脸逗乐的咱们的祖先第一个发现的真理。
另外,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伴随着阅读,另外一件事情也应运而生了,那就是求证,好吧,也就是最近微博上所谓的实锤。在古代,史官群体是个很特殊也很重要的社会框架结构,例如司马迁先生,且,绝大部分史官都可以说是茅坑里的石头,臭不臭不说但是绝对够硬。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二代董事长,李世民,朱棣,客观事实上他们确实是篡权者,就好像你一个朋友有事托你帮他买了一张彩票,结果中了一个亿,你一看,还朋友啥啊朋友滚犊子吧,于是屁颠屁颠去兑了奖,紧接着在朋友圈昭告天下,列表里的一个个忙不迭的给你点赞——你需要他们来帮忙坐实,他们需要腆着脸问你借钱,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个时候史官们跳出来了,他们提笔写到,某年某月某日,你霸占了朋友的财富,定义:自私自利者,小人也。
封建皇帝们可不是菩萨,于是这些唱反调的,全部被拉了黑名单——咔嚓了。但是我前面说了,他们很硬,大有杀了某某某自有后来人的觉悟,于是正史不行咱就写进野史,野史还不行那就往风月小说鬼怪志异里编,说白了,即便在最黑暗的年代里也要给历史留下些蛛丝马迹。这些卫道者的初衷是什么呢,可能是良心所在也可能是利益被剥夺一方的仇恨驱使,但是目地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只是要击垮一个帝王的形象那么简单。
他们内心深处只是想记录且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时刻,真切发生过并存在于时间长河里的镜头。这种执着的行为可爱得同那个画画的原始人一样,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血脉的深入骨髓。
我比较关注这些所谓的实锤,是因为近些年看的东西多了,也杂了,发现以往许多认知会被推翻,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他不为人知的一面。你翻阅了更多的典籍知晓了更多的内幕,这种获取感填充了生活里枯燥乏味的一部分。
后世的研究者需要感谢前人的不欺,而后延续这种精神,文明才能以多方向性以及多种可能性地传承。
前有记录,后有阅读,而阅读,也是有选择性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被动地去阅读,因为应试教育,然后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我们所在的池塘被人为或者无意地掘了个缺口,大家开始游向不同的河流。正统文学,例如四大名著孔孟之道也包括国外的经典著作;学术性知识,粗浅地理解为专业知识好了,我表弟就被他那好几本厚厚的医科类书籍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旁门左道”——这个就很难概括了,最早只是些三侠五义聊斋志异之类的古人猎奇取向性的书籍,而今明目繁多层出不穷,就比如最近闹出的一个笑话,某老外因过度痴迷国内的网文,硬是把毒瘾给戒了,生理机能的诉求败给了精神世界的渴望,神奇的一幕真切发生了,虽然是主角打怪升级开后宫的种马文,倒也歪打正着为国际戒毒事业做出了贡献。私建议某个卖香蕉的岛国可以引进一下这套温和的方式,倒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尝试。
然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周期有限,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于茫茫多的书刊中匹配到能饱满壮实自己的灵魂读物,不得不说也是种现实命运了。
说回到标题,我们不可不阅读。
之前,有一个新闻,说是欧洲(记不起是哪国了)一个小伙子中了几亿彩票(又是彩票,我大概想钱想疯了),然后潇洒了一阵,最后自杀了。网友一片唏嘘啊,这是干甚啊。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倘若我是这个人,钱进到我的口袋里之后,下一步干嘛?买房?买飞机?可别闹了,及时行乐呗!
紧接着呢?哦,人生真没意思,自杀好了。
前后的心理转变有些快,还是难以理解对不对?因为你们忘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没有金融方面的知识,不懂投资也不会第一时间想到要去投资,另一方面也不了解慈善事业的水深水浅,想做个散财童子积点福德又怕被当成凯子,除了买买买,别无他求。我贫穷了这么些年,在之前的岁月里所攫取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在天秤上持平我的欲望。
结果便呼之欲出了,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学习,欲望毫无征兆地被填满,那身心余下的只有空虚了。
有钱人快乐么?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这句话听上去很搞笑,但是是有歧义的,一夜暴富的快乐只是表象,肉体上您能得到满足,这确确实实无法反驳,不过,能将现实物质和自身的精神状态达成一种平衡,你才真的的离极乐不远了。
而我们不得不保持长久的阅读习惯以保证自己不必活到了八十岁却停留在十八岁的精神囚笼物欲沟壑里。走得太远了可以回忆过往,但是根本没有迈出过脚步,那就只能凭白畅想了。我们从单细胞生物演变成群居动物,再发展到现在的社会性个体,从最早的只是用眼睛观摩星星的轨迹变化到现在需要频繁利用大脑来处理繁杂的信息以及情感,总而言之一句话,已经回不去了。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我们便越来越渺小,被笼罩在同化阴影中的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时刻清醒得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历史上或许意义不大但是也不可否认的存在。
因此,适当地放下一段纠缠不清的感情一个挥之不去的执念一场不明所以的处境,在满世界的油墨香里找寻另一个自己,也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