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刊物精选读书哲思
孟子道性善 (六)善之四端

孟子道性善 (六)善之四端

作者: 北池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5-14 22:34 被阅读124次
公都子虽然受了孟子点拨,但对性善的认识似乎并不到位。有一天他就请教孟子:“告子说性不存在善,也不存在不善;有的人说,性可以变得善,也可以变成不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百姓喜欢善行,周幽王、周厉王的时代,百姓就喜欢暴行;也有人说,有天生性善的,也有天生性不善的,所以,尧是圣君,却有象这样的百姓,瞽瞍是坏蛋,却有舜这样的好儿子;商纣是侄儿,微子启、王子比干是叔父,但商纣是暴君,微子启、王子比干却是贤人。现在您说性善,那么,这些说法都错了吗?”

公都子列举了关于人性的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告子的观点,人性无善无不善。如果从自然属性而言,食、色皆是自然的需求,谈不上善还是不善。但从社会属性而言,人有形成和谐、美好社会的愿望。孟子的母亲为了小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迁其家,谁愿意跟不好的人在一起做邻居呢?这也是人性向善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第二种说法是说人可以做出善的行为,也可以做出不善的行为。领导是像周文王、周武王一样的明君,百姓就喜欢行善,领导是像周厉王、周幽王一样的昏君,百姓就喜欢暴行。这是说人受环境的诱使而做出善或不善的行为,这和人性善不善似乎没多大关系,但至少说明一点人性不是本善的。

这种说法容易忽视个人的主观因素,而把恶归之于社会。比如贫民窟的小孩犯了罪,律师为他辩护,就会强调社会的不公正、恶劣的社区环境对他的巨大影响。

第三种说法是说,人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天生的。就像舜是圣君,却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和象这样坏的兄弟。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一家几兄弟,有的善良,有的却很坏,同是父母所生,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天生的。

照这种说法,人是没办法改造的,因为善和恶是天生注定的,大家只能祈祷老天,千万不要降下坏人。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呢?他作的回答非常精彩,“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我们看古代的文章,经常出现“乃去”、“乃还”、“乃如何如何”等文字,这个“乃”字,就是表示前面出现了什么情况,于是顺着这个情况自然去做的意思,“乃”就是“顺着”之意。“若”是“如果”的意思,“其”指代人,“情”不是今天所说的感情之情,而是真实、实在的意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乃所谓善也。”意思就是“顺着人性真实的情况,就可以做到善,这就是我所说的性善。”

这说明孟子讲的“性善”不是本善,而是向善。“乃若其情”,表明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顺着它,也可以选择逆着它。但如果是本善的话,就没有选择的可能性了。你只能照着做。

“非才之罪也”之“才”,通材,非才能之才,而是天生资质的意思。如果有人做出不善的行为,那不是他天生资质的问题。

孟子接着说了一段震烁古今的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心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的心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恭敬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这里要注意,原文“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不能理解成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如果二者可以划等号,孟子直接可以说,“仁,人皆有之,义,人皆有之,礼,人皆有之,智,人皆有之。”何必多个恻隐之心的环节,徒生困扰。而且,仁义礼智与行为挂钩,而四心只是一种内在的观念,还未表现出行为,所以,四心不等同于仁义礼智,而是仁义礼智的开端,一种心理的准备。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心也,弗思耳矣。”这四种心理不是由外界强加于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为什么你不觉得有呢,是你没有思考罢了。

这就解释了,行不行善在于能不能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突显了个人的道德主体性。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说,你寻求它就会获得,你舍弃它就会失去。这也说明了孟子讲的是人性向善而不是人性本善,向善才可能失去,而本善怎么可能会失去呢?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人与人相比,差别有一倍到五倍的,甚至是无法计算的,这是因为差的人没有充分的展现天生的材质啊。也就是说,没有把恻隐等四心尽力的存养扩充啊。

这句话表明,儒家看人,是以德行做为评判标准。

最后,孟子引用《诗》经的一句诗作为总结,“《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诗经》说:‘上天降生百姓,万物皆有法则。百姓知晓法则,喜好美好品德。’孔子说:‘此诗的作者,知晓大道啊!有物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法则,所以喜好美德。’”

孟子引用此诗及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老天降生万物,让万物存在就给它一个存在的法则。人类也是天所降生,老天也给人类立了一个法则,那就是美好的品德。老百姓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喜好美德。

人类的善性从哪里来?从天来。所以,孟子讲的这个性善,满是宗教性格。如果四心只是人所固有,但人类生生死死,不能永恒,不能永恒的事物人类就会疑惑,必定要找个终极的来源 。孟子告诉你了,天!天是善的最高的来源。

而且,孟子告诉你,天给了你四心,但能不能存养扩充,在于个人自己。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啊。

这样的一种论述,就巧妙的把对天的虔诚信仰转化为个人的修身。厉害了,我的哥!

相关文章

  • 孟子道性善 (六)善之四端

    公都子列举了关于人性的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告子的观点,人性无善无不善。如果从自然属性而言,食、色皆是自然的需求...

  •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中国古代除了性善论,性恶论,也有无善无恶论。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认为: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表现,人之不为善...

  • 人性思考

    关于人本性善还是恶,是个亘古争论不休的问题,孟子相信人性善,有“四端”之说,而荀子却是主张性恶说。 孟子曰:“乃若...

  • 孟子之人性善

    求孟子的根本思想,则不可不明孟子的性善之旨。不明孟子性善,便是不知孟子,性善之说,应当深注意。 ...

  • 123图书馆的上善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9章)

    儒家:孟子 解释了为什么要采用孔子的「行仁」 建立性善论 人之异于禽兽,在于有仁义礼智四端,所以要行仁以发挥 孔子...

  • 经典辩论赛《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记录正方四辩结辩词: (周玄毅)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有下也。”我们人都有是非、恻隐、恭敬、羞辱之四端,这...

  • 法学之流变残酷之说

    韩非子和秦国丞相李斯均师从荀子,荀子和孟子之间恰恰相反,孟子认为人之性善,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 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二讲)

    第二讲 性善论与性恶论 1、孟子、王阳明、程朱派的“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大意是:孟子认为:人之...

  • 《孟子》“性善论”新解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经典,核心思想是“性善论”和“仁政说”,而仁政说的理论基础仍在于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网友评论

  • 执意1:人性向善,善者美好安乐无争。人性若恶,恶行得恶果扰人不宁。安居乐业,人心所向。由此可见,向善乃人之天性也。然而从人类历史发展之初起人性之恶已然显现,所以抑恶扬善便成为永恒的问题,人类不灭这个问题便永远无解。因为争斗才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才是历史发展的主动力。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恶势一方占尽优势的时侯,人类的毁灭也就为期回不远了!因为恶本就是毁灭的代名词。而古目代大智的先贤早就有了这样的意识,所以才出现了儒道思想主导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个事实。因而,人性之善得发扬人类便可长存,若人性被疯狂的恶念主导,那大家就都等着死吧。自作孽,不可活。谁都逃不掉!
    北池鱼:@晚情2 其实儒家也有制度化的安排,那就是礼制。
    执意1:@晚情2 这个也正是儒道思想被奉行至今的原因呀。怀仁持德,向善不移,君子之风,不学无以立。
    北池鱼:@晚情2 人心向善是没有错的,从日常经验来看,谁也不愿意与人关系搞砸。但往往出于私心私意,而生恶念。有人主张搞公有制解决这个问题,但出现了偷懒的现象。所以人之私,似乎不可避免。但私不一定恶,为了私害人才是恶。所以,如何保护合情合理的谋私,打击害人的谋私就很重要了。除了制度,注重教化也很重要。
  • 0d22b43e50cf:把对天的信仰转化为个人的修身,精辟。
    北池鱼: @零点_a907 是的,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孟子所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本文标题:孟子道性善 (六)善之四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vf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