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午饭时,由于没吃早餐,我连续吃了三碗米饭,终于饱了,我满足地抹一抹嘴。看着桌上自己最喜欢吃的豆豉油渣,已所剩无几,我开玩笑说,“如果是在读初中的时候,盘中的豆豉油渣够我吃两顿呢”。
我想到了读初中的住校生活。其实我的家离学校也就半小时的泥巴路,当然是没有车子的。上初中没多久,我开始了住校。那时的农村初中学校条件很差,学校没有食堂,没有热腾腾的菜售卖只有一个锅炉房,大家用饭盒把米装好后放到大锅里,下课后就去锅炉房拿饭盒,回到寝室倒一点家中带来的酸辣菜拌在一起,就可以吃了。

好一点的酸辣菜有肉,比如酸辣椒炒腊肉、盐菜肉等,一般的酸辣菜就没有肉或者肉很少,比如炒酸菜、炒酸豇豆等。学校的生活基本是吃不到蔬菜的,只有每个周末回家吃的东西多元化一点。
那时候也感受不到生活的苦,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学校的生活又乐趣多多。现在,我对酸辣菜都有特殊的感情,吃饭时饭桌上如果有腌制、烟薰、泡制的菜,我都会多吃一点。可是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生活确实很苦。
我随口又说道,“其实那时候,像我离家那么近,都不应该住校,去吃那个苦。正是需要营养的年纪,三年初中大多数时候吃的都是酸辣菜,营养应该是严重不足的,身体大脑发育肯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老婆在旁边打趣道,“确实哈,难怪你看起来先天不足还后天失调”。
老妈随后说,“那还不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要选择住校,我们是尊重的你的意见”。
我是饭后随口开玩笑,老妈也是随口回应,可就是老妈这句无心之话,让我陷入了深思。
选择,谁的选择?该谁选择?谁有能力选择?

其实,那时候我是没有选择能力的。我从农村土生土长,从小没什么见识,当时年龄小,什么都不懂,根本不可能知道住校带给我的有什么影响。农村中学情况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少年时期需要营养、青春期需要父母动态监管……这些种种,有一百个理由不该住校。
然而,父母把这个选择权交给了我,当时的我不知道何谓选择权。只是知道顺应大流,因为很多同学都住校了,似乎住校是中学生的标配吧,而且住校生活有各种乐趣,这是一个能够简单想到的理由。
但深层次还有原因,或许是我不太愿意承认的也是根本的原因——家中居住及学习环境差、回家难免要做各种农活和家务、父母长期吵架……这些家庭因素让我逃避回家。我爱我那含辛茹苦的父母,大学以前我的观念中读书都是为了争口气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可事实上,记忆中我放假后有很多次选择去好友家。我不喜欢我的家庭环境,我一直不愿意承认罢了。

所以,是否应该住校,应该由我的父母帮我选择。
可是,我的父母有这个选择的能力吗?
其实,是没有的。爸爸和妈妈都没有小学毕业,两个地道得不能再地道、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农民,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没有太多见识。祖辈及家中亲戚也没有文化水平高或者有远见的人,没有能够帮得上忙或提供参考意见的人。所以,父母哪里能够想到住校会有哪些影响,当然父母也不可能观察得到我中学时代的学习、心理究竟是怎样的。
选择的义务是父母的,可悲的是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
这样的情况一直贯穿在我的学习和成长路上,例子还有很多。中考因为3分之差与省级重点中学擦肩而过,父母问我是否补习,我心疼父母,选择了读普通高中;高考时父母根本不知道有填志愿这回事,我的志愿全是自己填的,所以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就业并不好的文科专业……
但是,我是真的很感谢我的父母,也一点都没怪过父母,因为在那样的岁月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坚持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我能有今天,我很知足,很感恩我的父母。也正是因为有他们,我可能才有这样的大脑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只是就事论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孩子教育路上选择权应该交给谁?谁有能力选择?
我的成长是特定客观环境下的特例,没办法的事情,我能被教育成今天的样子,已经是那种环境和条件下成功的了。
可是换着今天,我是一岁多孩子的爸爸,我有能力给他做更好的选择,那我就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他的这个年龄有什么成长规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应该给他做哪些启蒙,应该给他补充哪些元素……
还有以后长大了,要不要带他去体验各种特长,如何指导他做选择而不是代替他做选择,什么事情要交给他,怎样锻炼独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关于教育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