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开始大量阅读是从看刘同的书开始的,那时候我每天一有空就坐在教室用手机自带的阅读软件看书。
刚上大学,很孤单。刘同书和他的书名一样,书里里的文字总是会给人一种你的孤单并不是例外且我们都一样的感觉。
那时候我还有非常精美的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抄写那些别人书里的只言片语。那感觉,和我们初中抄歌词高中抄郭小四的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一模一样。
我都还记得我高中的好朋友那时候最喜欢的那句话:我们都是好孩子,因为,我们知错就改。但是,我们从来都不认为我们错了。
那个年纪的我们貌似都喜欢这种调调,现在想起来,真心想掐死当年那个无病呻吟的自己。
看完刘同的书之后我接着看的是大兵的书。讲故事,大兵和刘同不一样,大兵比刘同洒脱很多。
那时候的感觉,怎么来形容呢。就好像是beyond之于筷子兄弟电影里的梦想以及代表着80后一代人向往的许巍。
大兵书火了丽江也火了民谣,而他书里的故事和人则成为了当时的我心里的一个美好的期冀。
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类似的书。就我自己看来,熬青春鸡汤的话,刘同大兵张嘉佳不相上下。
这一类的书我之后再也没有看过,平时看着谁发的说说或是朋友圈总是满满的此类“文艺”的时候我都会有那么一丝丝的反感。
当然,我时不时的也会自己矫情一下。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
就我看过的写悲剧的现代作家而言,我觉得还是数王小波最厉害。
严歌苓创造的悲剧让人止不住的往下沉,余华则总能在故事结尾的关头把压抑到极点的读者“捞”起来。王小波呢,他的书总是能让你笑着读完,暮然回首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哟嚯,这原来是个悲剧。
张爱玲是个很可怕的女人,我是这么觉得的。也正是由于她文字的可怕,所以我没有读完她所有的书。
虽然只拜读了她本人的聊聊几本著作且我也确实是觉得她的文字可怕,但我还是非常喜欢她写的文章以及她所塑造的人物。
就我自己的拙见,张爱玲文字的可怕之处在于她对世人看得太清且又表诉得太过直白。
长时间的看她的文字,总是会让人有一种全身赤裸的感觉。羞愧。
-2-
我第一次被一本书感动到流泪是看那本叫做《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也可以叫《我的大学我的苦难》)的书。
书的篇幅没有很长,所以我坐在教室里一个下午看完了那本书。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使得我好几次泪流满面。
还好那时候是冬天,感冒的人多,所以在自习室里擦眼泪的时候也顺便擦一下鼻涕,这才显得我没那么奇怪。
有一段时间,《追风筝的人》不知道怎么就火了,荐书公众号、朋友圈里满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是一个好奇心的非常重的人,所以我也很快就上网买了一本准备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期待两天看完了那本书,事实就是我觉得那书着实也没有给我传递出多少感动。
我之前还以为是文化的差异以及没办法感同身受战乱下的人民的苦难导致我在那本书里看不到朋友圈以及微信公众号里大家给我传递的那种让人唏嘘不已的感动,直到我看到了《灿烂千阳》。
《灿烂千阳》这本书我看的是电子版。大冬天,晚上缩在被子里,拿着手机一边看一边哭。
那本书我一天就看完了,然后,我凌晨两点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打开我冰冷的电脑写了两千多字的读后感。
读后感我觉得我写得不好,但是我却是一边哭一边写出来的。写完了,哭完了,躺在床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天晚上我一边认真的哭,一边又觉得自己哭得像个神经病。很奇怪的感觉,后来也没有再为什么书而像那样认真的哭过。
偶然的一次,我看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从那以后,我彻彻底底的爱上了大部头的书。
现代作家里,我非常喜欢路遥。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也跟风看了《丰乳肥臀》,看完之后我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女人:上官家的女人。
我想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自从我给自己定下了这个需要我要奋斗终生的目标之后,我就很少看活着的作家的书了。
张纯如写的那本《南京大屠杀》的后页有一个张纯如丈夫对张纯如一生的简单回顾。我看了之后深受触动。
我“抄袭”了张纯如的阅读计划,然后开始大量的阅读世界名著以及历年获得诺贝尔和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
慢慢的,我发现我读的书越多,我没读的书也就越多。
我有时候在想:完了,我可能这辈子都没办法完成我读完所有诺贝尔和普利策文学奖的计划了。但是转念一想,我又觉得非常的幸运:这辈子都不愁没书读了。
只要你愿意,几十块钱立马就可以买到别人终其一生造就的精髓。
沾别人光占别人便宜了,愧疚愧疚。
-3-
我从小很喜欢古文和诗词。我不知道是因为我喜欢古文从而使得我背古文很容易还是由于我能轻松的背古文使得我喜欢它。
每次上课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觉得玩手机对不起父母给我的那些生活费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的背古文。
初高中课本上的古文我到现在都依旧能完整的背诵下来,当然,还包括老师不要求背诵的《孔雀东南飞》以及《项脊轩志》等等。
我很喜欢《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每次我背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的时候我脑子里都会浮现出来我高中数学老师的模样。
就如同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的让毕业生毕业之后经常回母校看看是句客套话一样,数学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不懂就要问,别觉得自己不会的题目别人觉得太简单就不好意思问。那些我上课讲过的,你没听懂的也要问,我又不会说你,你自己弄懂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也是骗人的。
我上初中开始数学成绩就一直都不好,虽然不至于拉班上的平均分,但是着实也从来都没有为班上的数学排名做出过贡献。
有次我去问了数学老师一个他曾经在黑板上讲得都要吐血的数学题,看着数学老师为了克制住自己说话的声音显得自己没那么生气而把草稿纸都划破的时候,我脑子里就会立马涌现出了宋濂的那句“至理名言”。
就俩字儿:应景。
-4-
从学校搬出来的时候我其实还带了《战争与和平》,我想着我每天看书累了或是学习任务完成了我就可以看几页自己的书。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挺好的,每天都可以抽半小时看书。巨大的满足感。
随着复习的深入,我发现我很多地方都没有复习好。要背的东西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紧,基本上每天不看专业书的时候我其实也都不想睁开眼睛了。
我练字的时候会用听书软件听听朱自清的散文,但我带来的《战争与和平》却自从那个稳坐考研英语第一把交椅的老男人(何凯文)在微信公众号上批评了那个家里没矿,准备考研还每天看几页《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同学之后我就没看了。
其实我每天还是有时间玩手机的(还有时间写这些矫情的文章),所以课余时间选择不看书而玩手机真是一个很浪费时间的行为。但是,在教室里做一天题背一天书晚上是真的累呀。
(哈哈哈,写着写着又矫情了,见谅。)
-5-
有一天,我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货架上的信纸。
淡蓝色的底色,卡通的背景。我突然想起了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同学之间非常流行的用来“表白”的情书。
可惜超市里的信纸上没有写着“泡沫之夏”,否则的话真就是和当时一模一样的了。
我和室友说起了那个印着泡沫之夏的彩色信纸,然后,突然发现这信纸也是全国统销的。
原来,大家的回忆都是一样的。这可能也就是同一代人共同话题的来源之一吧。
我问室友如果她再写信,第一句她会怎么写。她说:“亲爱的?”
她说完之后自己都觉得俗气,然后随口就问了我一句我会怎么写,我说:“我会写,见信如吾。”
是的,如果我有一天再写信的时候,我一定要写一句见信如吾。
见信如吾。貌似有点儿矫情,但是,换一个词来形容它的话,我想管它叫: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