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心理自然就明白的道理,叫作天性。明白了这些道路之后,再去涵养诚心,就叫作教化。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不间断,在于我们的祖先及早发明了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原理。也就是《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之“道”。而后先师孔子,继承尧舜一千七百余年的探索,将“道”之原理编入《中庸》、应用编入《大学》、解释编入《论语》,孟子继而释之。观《中庸》可见,孔教之中心,“诚”。诚为修身之先决条件,修身而后,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自明诚”找到自己的天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事情。
知己而后成人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将《中庸》的诚与《圣经》的上帝做比较,发现他们都是智慧、是美德、是勇敢、是一切。“诚”可以解释为“信仰”。人生的立足点也在于找到自身的信仰,,挖掘自己天性中认为的“真、善、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意义也在于此。而现在,大多数人在拿机关枪扫射人生目标,看着别人挣钱就跟着去、看着刷抖音好玩,就陷入多巴胺陷阱,立flag然后打脸,放弃真正的思考,像围着花盆一圈圈爬的毛毛虫。而有成效的人生,应该是狙击手,知道目标、耐心涵养、一击即中。
有余力而学文
找不到“自明诚”的人,对其进行的“自诚明”地教育,只会是粉饰工作。不知“诚”,诚实地对待自己天性,诚实地对待自己能力,诚实地对待自己生活坏境。那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会“生而焦虑”。不分年龄段的,本被给予厚望的孩子,自私自利之风日长,物欲横流,争夺残杀,视为寻常。
先定而后能静
“自诚明”的教育从“自明诚”而来,也滋养着“自明诚”。如何找到自己的天性?《大学》里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经天下之物的道理,方能“知止而后能定”。成己成物之诚心,方能至不偏不倚之修为。苟日新又日新之修身,方能齐一家、治一国,平天下。
接纳欣赏自己
现代心理学中,也有找到“自诚明”之法。其一、心流法。当你非常专注于某件事情,完全忘记时间流逝,就表明,进入心流状态。这件事,就是你天赋所在,使命所在。其二、放松。现代人狂舞在烈焰沸水中焦躁的心态,蒙蔽了真实的自我。学会放松,找回真实。让处理专注状态的交感神经休息,多让“无所事事”的副交感神经工作,听一首歌,花园散步。其三,相信有高灵在保护你。只要活过婴儿期,人一定会有较高层次的灵体护佑。你感受不到它,不代表它不存在。它们属于高频次的能量。当你放下内心的焦躁,保持平和愉悦心态,你会收到他们的提示。仔细想想,你在处于冥想状态时,你接受过什么样的信息?内心平安的时候,你是否事事顺利? 把能力提升到平和安静状态,高灵会给你指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