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人,慢慢开始体会到这种先天稳定节奏的挫败感,开始觉醒。
当我们言谈必称体制,言辞多谈外在的革新时,我们已经开始一步步迈向平庸。失去棱角的世界里,我们开始思索大家、名家稳重而精炼的思维制高点是如何让平素里那些单纯的激烈言辞所褪色的,开始醒悟曾经过早腐化的翘课理论是那么的卑微,完全经不起敲打。当我们开始感觉生活越来越难控,理想越来越遥远的时候,是时候和卑微做个了断了。
可以假设我们曾经知识富裕过,或者说构建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体系。要不然就不会有这样的段子:听说,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那是因为,那时我们采用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测试,交错练习和分散练习,进行了深度学习,脑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了调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技能实践上收获感暴涨,自信心充足,说你有一点雄心壮志也不单纯是溢美之词。
但是后来我们慢慢简化成概括式学习,重点式标记,重复性阅读,虽然增加了获取的信息量,但我们的大脑毕竟不是硬盘,无法自动物理式提取,缺少关联的知识在完成既定目标之后便一落千丈式的遗忘,直至自己不愿提起。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指导下,通识教育备受关注,T型人才成为归案。没错,这一横让我们在更多的领域涉足,练就三脚猫功夫,看着也比较光鲜亮丽。但缺了那一竖的支撑,拿什么去触类旁通啊。木桶理论是强调减少短板,但那是基于一类群体,减少团队的短板实则更是突出个体的专职长板。一走进工作便没有明确的方向,于是一个清晰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投机的人选择性的开始逃散,一些人抓住了一个机会,猛的扎下去,还真成就了一番事业,一些人有些选择性迷茫,始终难以全身心投入,最后大家彼此相忘于江湖。
当然更多的还是自己不够自知,在一开始“学什么,怎么学”上面没有前瞻意识(所谓培养计划,人生规划能指引十年的努力其实也算不错的了),在后来“干什么,怎么干”上面态度不够鲜明,过早的放弃了挑战,忘记了坚持,工作业务生活琐事“差不多”,陶醉在应付自如中,躺在肤浅的喜悦里。人说,“你只读你能读懂的书,其实等于没读;你只看合乎你口味的书,只能知晓你已经知晓的人生”。没有了反思和沉默,失去了向上的冲刺力,生活就变得懒散,意志变得轻薄,人也越来越无知了。
因此,摆脱无知,继续T型人生,首先还是要努力画好那一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识信息是无限的,断舍离有时也是更重要的人生态度,在专注的领域一丝不苟,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去涉猎,学一些小而美的技能,才是上策。
好在我们在试错成本相对较低,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悟败,说“心智可成长”勉强可以接受吧。从现在开始,无须再执念于兴趣,努力过才能获得热情,兴趣就留给下一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