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十一点,L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新通知的提示音如重锤般敲碎夜的宁静。她盯着手机屏幕,眉头拧成死结:“不过是场现场会,怎么像解不开的乱麻,生出这许多繁杂琐事?”
这场混乱始于前日,单位突然收到上级加急通知,要求筹备一场跨省现场会。撰写汇报材料、制作PPT、规划流程,这些任务如潮水般涌来,让整个部门陷入连轴转的忙碌。
然而单位领导却因接收通知滞后,反复与上级部门沟通责任归属;待L好不容易完成材料与PPT的精修,又发现参会人员名单尚未上报。
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横亘眼前,单位捉襟见肘的经费更添难题。搭乘飞机意味着高额支出,选择高铁或其他交通方式又恐难按时抵达。
多方协调后,最终决定由上级单位领导代为参会,但后续的报名、报到等沟通事宜,对方却态度冷淡,消息常常石沉大海。昨晚入睡前,L仍守着手机,不断刷新参会人员的报到状态,焦虑的情绪几乎要溢出来。
见状,我半开玩笑地劝慰:“就当今天只专注做这一件事,若没完成,明天接着来。”这番话,也让我想起近期读到的养生法则——“心闲体快”。这看似简单的四字箴言,实则蕴含着对抗现代生活困境的智慧。
“心闲体快”,强调的是心理状态的松弛与身体行动的敏捷。所谓“心闲”,并非消极躺平,而是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平和心境,主动卸下压力与焦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事务不断切割,职场内卷、社交压力、生活琐事如同蛛网,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精神内耗。保持"心闲",需要我们学会筛选与过滤,像整理房间一样定期清扫心灵,不为无谓之事消耗精力。
而“体快”则要求我们保持身体的活力与高效行动力。运动医学研究表明,适度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绪状态。
但这里的“体快”,更强调思维与行动的敏捷性——面对挑战时不犹豫、不拖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解决问题。最怕的是陷入“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怪圈。
一个人最理想的生命状态,正是“心闲体快”的平衡。就像太极图中阴阳相生的哲学,内心轻盈通透,不被纠结与焦虑束缚;身体则积极投入生活,步履不停。
这种状态在历史长河中早有印证:苏轼仕途坎坷却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在贬谪途中仍潜心钻研美食、修缮西湖;王阳明历经牢狱之灾,却能在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他们正是在困境中保持了“心闲体快”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需要我们建立双重防线。对外,学会为心灵松绑,不被无关紧要的人与事左右心绪,不被物质与虚名负累;对内,培养“想到即去做”的执行力。
许多时候,越是想做的事,反而越容易因恐惧失败而退缩。但正如古人所言:“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璀璨,正是因为匠人们日复一日的专注绘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也是在田间地头无数次弯腰观察,才实现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
努力过后,我们更应学会坦然接纳结果。心理学中的“过程导向思维”指出,将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能有效减轻焦虑。即便行动后未能如愿,过程中的成长与尝试也会成为宝贵财富;可若只是空想而不行动,徒留的遗憾反而会成为长久的心结。
想到这儿,我再次宽慰L:“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远离那些烦心事,放宽心,允许一切发生。要相信,好运与光明正朝着我们奔赴而来!”
或许在人生这场修行中,我们都需要修炼“心闲体快”的智慧——以从容之心面对无常,以奋进之姿把握当下,方能在岁月长河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