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
年前这篇文章《当我们说学习一门语言时,我们在说什么》一时写到尽兴处,号称要写写中西方文化是否可以“合二为一”这个话题的,今天来完成一下。
01
什么是文明
文明这个词,我们天天挂在嘴上讲,可是,文明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查资料,你能说出个所以然吗?
我是不能的,直到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自己对文明的理解一点也不全面。
什么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比如华夏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02
假如可以永生
可能是我狭隘了,但我个人比较尊崇中国文化关于“规律”的阐释,生老病死应该是个自然规律。正是因为“死亡”,才对生命赋予了意义。假如,人类的生命可以自我掌控,可以长生不老,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美剧《良医》(Good Doctor)其中一集,有位患者,是人工智能的拥护者与践行者,他深信人可以永生,所以他利用现有的技术,注射了某种改变基因结构的物质,从而导致身体机能紊乱而住院的故事。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这个患者,而是医院的这些医生间的闲谈。
看过这部美剧的人都知道,这部剧的男主角Shaun Murphy有着极高的医学天赋,他的大脑就像一台人体器官的显示仪。然而,他是一位自闭症患者(学者症候群),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由于这个缺陷,让他的个性特别的鲜明,像小孩子一样有爱心、坦诚、正直。
他有一个疑惑,于是向他的老板Marcus Andrews发问了,因为当时在场的医生中只有他的老板是已婚。
Shaun Murphy:“假如人可以不死,你会永远爱你的妻子吗?”
Marcus Andrews犹豫了一会,说:“我不知道......”
Shaun Murphy:“可是,你们结婚时,不是有过宣誓吗?不论生老病死,都会永远爱对方。“
Marcus Andrews有些无奈:”是的,我现在很爱她,这辈子也会爱她。但是,如果一生很长时,我真的不知道。“
这个回答对正常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但对有着自闭症的Shaun Murphy来说,是不能理解的,这类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对他来说,爱一个人不就是永远么。
这段对话对我的冲击很大,”爱“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什么?如果再加上一个条件——永远,这里的”永远“不是指这辈子哦,是指永远永远,不死的那种永远。”爱“还是原来的爱吗?
有时我觉得Shaun Murphy才是正常人,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根本不正常。
也许,这就是人性的极限,所以才需要用“死亡”来终结吧,如果可以永生,那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没了意义。
03
西方崇尚的自由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真正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
关于过度自由导致的严重后果,我相信不用我再多说了,2020年的疫情就是最好的诠释。
我们假设婚姻制度在未来会消失。没有婚姻制度,就意味着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吗?两性关系就可以任由发展吗?当然不是,如果真的是这样,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我一直深信这个社会有一套运行机制,你需要遵守,当然你也可以去打破、甚至去挑战,但前提是,你得有能力承担这个后果。后果就是你打破这套机制的“惩罚”,如果你能承受,尽管去挑战;如果不能,就认怂吧。最糟糕的状态就是,你深陷泥潭,却不自知。
这在工作场景中也是一样的。
在职场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企业主用打卡制度来管理员工迟到、早退的现象,今天很多企业应该还是这样管理,只是换了个方式,从早期的打卡机换成了ERP系统再到现在的APP。
我的个人经历就是,取消打卡制度后,那些迟到困难户反倒不迟到了,他们普遍认为:虽然不打卡了,但感觉压力更大了,反而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迟到。
你看,这就是一个变化。以前他们总觉得有个机器在那里帮他们“把关”,现在没有东西把关了,要靠自己管理自己,怎么能够辜负了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员工是不需要管理的,如果他们需要管理,那说明你找的人不对。(可能有读者朋友要问,怎么衡量人对不对?这个话题我们今天不展开,未来有机会再阐释。)
04
西方崇尚的自我
自由和自我是相关联的。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势必有个动作,就是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
显而易见,自我价值是个体对社会的贡献。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人们只是极度追求个人尊严,而忽略最终是要回馈社会这个层次,这两者之间应该是呼应的,而现在,是割裂的。
人们简单地把“自我”和“自私”画上了等号。
我们最早一篇文章《不同经济体下,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提到过,经济体的形态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如果整个商业环境还是资本运作,这势必会持续下去,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也很难改变。
问题来了。
作为一名企业的职员,你愿意为了公司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吗?你有过吗?
如今这个社会,我相信很多人不屑于回答这类问题。企业和雇员之间不就是利益互换的关系吗?你发我多少薪水我做多少事情。放弃自己的利益?你在开玩笑吧?!
这也难怪,大部分人是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愿意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吗?你有过吗?
如果前面的问题你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更回答不了,这对大部分来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05
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很重要,如果一直推翻重来,是不可能有文明的。这和一个企业的运作是一模一样的,前面文章我们也多次提到过,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持续。
就拿我们中国人过年来举例子。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很多人都不喜欢过年了。不喜欢过年,不是因为生活水平好了,每天都可以丰衣足食地像过年一样;我认真思考了一下,人们不愿意过年,是因为大家想要独立的空间,过年,意味着每天要和家人、亲戚长时间待在一起。
独立空间,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最需要的东西。独立是自我的一部分,这是好事,说明社会在进步。
那么,冲突在哪里?
西方文明是一个将个人从集体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西方也是一直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这就导致了今天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巨大矛盾和混乱。
自我固然重要,但要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是要回到集体来体现的。所以真正的文明,应该是个体拥有脱离集体的权力,以及,个体随时能够回归集体的能力。
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
我特别喜欢那些愿意张罗过节的人,正是这些人,让我们一直感受到节日的喜庆。生活,还是需要仪式感的。
我知道很多人也不看春晚。对我而言,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围在桌旁,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这似乎是春节最神圣的时刻,至于电视里在演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真的很感动,春晚从来没有中断过,才赋予了除夕更多的意义。我认为,这就是文明。
06
总结
我们回到开篇那个问题。
中西方文化真的能合二为一吗?个人觉得很难,或者说“合二为一”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比较合理的状态,应该是和语言一样,可以是两套系统,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自由切换。
-THE END-
L小姐书
网友评论